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应该怎样理解?
发布日期: 2016-12-26 浏览次数:78 来源:正本清源说孔子 作者:kza
    《论语》所记载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一定表明孔子的“喜”,而可能表明了孔子的“哀”。《韶》为天子之乐,而齐国僭用之;齐国主弱臣强,君臣关系混乱,而《韶》为尧舜揖让之乐。鲁国君臣相争,昭公被逐,三桓无礼,这在孔子看来,也是十分令人悲愤的。因此,孔子在齐闻《韶》,实兼有“伤齐”与“伤鲁”之意。
    “子在齐闻韶”一事见于《论语•述而》篇,其文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亦有相关记载,云:“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论语》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实际上孔子不但“闻”,而且“学之”,因此何晏注云:“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于肉味。’”孔子在齐闻韶,实际上是“闻习”韶乐,不仅听,更重要的是“习”。那么,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为什么会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呢?
圣迹图之在齐闻韶
    据史载,《韶》为舜所创,又名《大韶》、《箫韶》、《大招》、《九招》,它是周王朝时期保存下来的“六代大乐”之一,是“国子”们必须学习的乐舞。《韶》是一种尽善尽美之乐,《论语•八佾》篇记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是周代乐舞,为武王所作。对于这两部重要乐舞,孔子的评价何以会不同?传说尧舜禅让天下王位,说舜乐《韶》的内容“尽善也”,因为它是完全符合孔子关于仁、礼等思想精神的。而武王伐纣,以杀伐争战取得天下,虽也是值得赞叹之事,但在孔子看来,这并不完全合于仁、礼的精神,因此孔子要说“未尽善也”。《韶》是一种尽善尽美之乐,它集中了天地之大美,始乎情,发乎乐,最能给人以感官和心灵上的启迪和享受。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适鲁观乐,他对当时所见各种乐舞都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其中提到:
    (季札)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我们看到季札对所观之乐虽都有一定赞美,但对《韶》的评价是最高的,称其“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将《韶》赞为至德至美、包弘天地之乐。他还说观《韶》之后,“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韶》之后不必复观他乐,可见此乐必包含诸乐之美,为至善至美之乐。由此观之,我们对于“子在齐闻韶”这段记载就可以有一个相对明晰的理解了。孔子崇尚礼乐教化,而《韶》为尽善尽美之乐,则孔子闻习《韶》乐至于“三月不知肉味”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自南朝齐梁之后,人们对此段记载渐渐有了一种不同的理解,“子在齐闻韶”的深刻内涵需要细细分析。
    萧梁时人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中说:
    韶,舜乐名也,尽善尽美者也。孔子至齐,闻齐君奏于韶乐之盛,而为心痛伤,故口忘肉味至于一时乃止也。何以然也?齐是无道之君,而滥奏圣王之乐,器存人乖,所以可伤慨也。故郭象曰:“伤器存而道废,得有声而无时。”江熙曰:“和璧与瓦砾齐贯,卞子所以惆怅;虞韶与郑卫比响,仲尼所以咏叹弥时忘味,何远情之深也?”范宁曰:“夫韶乃大虞尽美之乐。齐,诸侯也,何得有之乎?”曰:“陈,舜之后也。乐在陈,陈敬仲窃以奔齐,故得僭之”。云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者,此孔子说所以忘味之由也”。
皇侃引用了郭象、江熙、范宁等人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认为“孔子至齐,闻齐君奏于韶乐之盛,而为心痛伤,故口忘肉味至于一时乃止也”。这说明魏晋之时就已经有人对汉儒闻韶而喜这种解释表示了怀疑,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韶》为天子之乐,只有周天子可以使用。而齐为诸侯,不得僭用天子之乐。鲁国虽然同为诸侯,但是因为周公的关系,“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礼记?明堂位》)。鲁国使用天子之乐是合法的,因此季札观礼而赞叹韶乐之美。那么齐国之《韶》是从何而来的呢?杨树达先生在其《论语疏证》中写道:“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认为齐国的韶是从陈国而来。陈公子完奔齐之后,逐渐在齐国立足,后来其子孙开始与齐国公室争夺君位。陈氏又称田氏,田完奔齐为后来田氏代齐埋下了伏笔。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左传》昭公十年),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左传》昭公十年),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所辖之户口,使自己的实力大大提高。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左传》昭公三年)。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孔子在齐之时,正当齐国君景公在位。景公无道,在与田氏的争夺中处于弱势。《论语?颜渊》篇记载,孔子在齐之时,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回答向来深刻而具有针对性,其实当时齐国正处在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之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齐景公若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呢?因此,孔子在齐闻韶不一定是因为“喜”,也可能是因为“伤”。一则韶为天子之乐,而齐国僭用之,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二则齐国主弱臣强,君臣关系混乱,而韶为尧舜揖让之乐。此二者诚可伤也。
孔子闻韶处
 
    其实,孔子不仅“伤齐”,亦且“伤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孙氏,大败,逃到齐国,正当齐景公在位之时。鲁国君臣相争,国君被逐,三桓无礼,这在孔子看来,也是十分令人愤慨的。孔子对鲁国一向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在齐闻韶”正触动了他对自己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担忧。因此当听到《韶》这样至善至美的音乐时,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国家而“哀伤”呢?
    一句话居然可以体味出多重的情感,可见,圣人之心当细细体味。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4.钱  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原载:《正本清源说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