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谷雨:雨生百谷
发布日期: 2023-04-20 浏览次数:127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房伟

春天一路走过,不觉间就到了暮春时节,谷雨正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节气与农事密切关联。每年阳历4月20日前后的一段日子里,寒潮基本结束,气温迅速升高,降水显著增加,非常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因而“栽插种管事诸多”。民谚有云:“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清明浸种,谷雨下秧”。谷雨是种植玉米、花生、红薯等作物的好时机,同时也是移栽棉花、插稻秧的农时,这正是先人们的经验总结。此时,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上,一派繁忙景象,松土,栽种,除草,春种春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谷雨时节莫怠慢,抓紧栽种人莫闲”,时至谷雨,农事繁忙,播下的是种子、秧苗,生长的却是人们心中沉甸甸的希望。

民间相传,谷雨的起源还与仓颉有关。《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仓颉造字惊动天地,以致出现了天降粟谷,谷如雨下的奇观,后人便将这天定为“谷雨节”以纪念仓颉的造字之功。西汉时,人们对苍颉就非常推崇,发现于扬州的西汉初年吴王家族刘毋智墓中曾出土一陶制熏炉,炉壁就墨书有 “苍颉”二字。至东汉时,则已经有仓颉庙的建立,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仓颉庙碑》中讲到:“(刘陶)议立仓颉之祠以省察流德教于千里,而礼乐之,亲乃诹访国老而立之。”直到今天,谷雨与仓颉的联系仍然在延续,2010年,联合国将4月20日设为联合国中文日,以庆祝传统节气“谷雨”并纪念仓颉,其目的是倡导并促进6种官方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

众所周知,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并不是依靠某个人的苦思冥想而独创出来的,它的产生有一个复杂历史的过程。关于“仓颉造字”,《世本》中有“沮诵、苍颉作书”的记载,并说他与沮诵二人皆为黄帝时期的“史官”。《说文解字》释“史”为“记事者也”,作为掌管记载史事的职官,文字书写便成为他们行使职能的必备技能。所以在汉字产生、发展过程中,他们对于汉字的整理、传承、改造和规范作出过重要贡献。对于“史官”仓颉与文字的产生,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一文中就提到:“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史官”的身份是仓颉能够造字的一个基本条件,他个人的努力钻研也是必不可少的。《荀子·解蔽》曾言:“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认为,古时创造文字的人众多,只有仓颉所造之字被传承了下来,原因在于他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此。显然,荀子在此篇中言及仓颉,并非专为“仓颉造字”的历史进行阐释,而只是将仓颉作为“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这一结论的依据。为此,荀子还在本文中提到了与仓颉相类似的后稷、夔、舜、羿等人。但是,对于仓颉的个人努力在汉字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依然不可忽视。

谷物得雨而生,所以“雨生百谷”成为对“谷雨”名称的一种注解。如果说降雨是谷物的希望,那么,文字的产生也正是文明的曙光。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仓颉造字开辟了一个光明祥瑞的新天地,正是在此基础上,民间传说才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附会成因仓颉造字而产生。这或许可以成为解释谷雨节气与仓颉造字关系的一个视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谷雨物候有三,即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时节,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鸟飞落在桑树上。唐代诗人李白曾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又名杜鹃,即我们俗称的布谷鸟。谷雨是农忙的时节,布谷鸟飞鸣于田头桑间,在它们“催耕”的啼鸣中,人们辛勤劳作,颇具“仪式感”。

虽已进入暮春,但却是春生之气极盛之时,花草繁茂,颇为荣华,因而少了几分惜别之情,更多的则是春山、春水间的恣意徜徉。要说最能体会到这种情感的,非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莫属。孔子询问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位弟子的志向,子路强调的是要“强兵”,冉有强调的是要“富民”,而公西华则强调要使民“知礼”。曾皙则与他们不同,他说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三个弟子的志向都不置可否,却唯独在听到了曾皙的描述后而大加赞叹“吾与点也”!暮春时节,春耕事毕,沂水沐浴,歌咏而归,悠然闲适,寥寥数语便勾画了一副大同气象,非真儒所不能言。曾点之志与孔子之叹,体现的正是儒家思想的高明之处!

谷雨生百谷,也生梦想。在这个繁忙与期盼共生的时节里,自然与生命中任何一份美好,都值得我们用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