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故事 | 王阳明:阳明格竹
发布日期: 2023-04-15 浏览次数:190 来源:《儒家故事》 作者:刘文剑
王阳明治学伊始,经史子集无不涉猎研习。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诗赋词章方面的天才。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阳明随祖父王天叙赴京师(北京)。途经金山寺时,祖父与客人饮酒赋诗,以图“雅歌豪吟”一番,不料江郎才尽,半晌赋诗未成,显得异常尴尬。聪慧而又好自我表现的王阳明从旁而出,即席脱口赋诗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顿时才惊四座。客人又命赋《蔽月山房》诗,阳明应命放声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少年王阳明出口就如此豪迈不凡,不仅具有气吞牛斗之慨,而且富有哲理意境。
弘治五年(1492年),王阳明在浙江乡试中举。随后便到北京父亲官署,准备来年会试。此时,王阳明对程朱理学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在京师搜索朱熹的遗书研读。先儒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准备依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去身体力行。恰好父亲的官署里有很多竹子,阳明便“取竹子格之”。王阳明邀请一位姓钱的朋友来官署共同“格竹”,他们两人一天到晚默默地面对着竹子,尽心竭力地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就这样坚持了三天,终于阳明的钱姓朋友坚持不住,劳神过度,病倒了。王阳明还笑话他不中用,自己继续坚持格竹,结果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尽心力而病倒。阳明感叹道:“圣贤是做不得的,再也没有力量来格物了”。从此,王阳明觉得这种体认“理”的途径走不通,这种圣贤做不得,并对朱熹的“格物”说产生了怀疑。这是阳明第一次对朱学产生动摇。
第二次发生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当时王阳明已经感觉到诗赋辞章属于雕虫小技,不能通达天人之道,于是遍求通达天人之道的师友,可是这样的人是十分罕见的,阳明费尽周折也没能找到,内心感到十分迷茫彷徨。一天,王阳明读到了朱熹上宋光宗疏内的一段话:“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这段话引起了他对自己二十多年曲折求学经历的反省,悔恨从前读书和探讨虽然广博,但没有按照朱熹“循序而致精”的方法来做学问,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便重新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一反先前所为,循序渐进,以穷“天理”。结果却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又没有什么收获。第二次实践的失败,对王阳明的打击非同小可,他感到茫然失措,“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从格竹子的失败,到循序致精而未能使“物理吾心”为一,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皆不得其解而致病,使他对朱熹的信奉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这种动摇非出自理性,而是得自实践。从此,王阳明便决心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