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玉文化与大同之道
发布日期: 2023-03-30 浏览次数:189 来源:《走进孔子》 作者:贾圣驹 韩锋
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大同之道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我们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其最初的含义是人与天地万物的融洽和谐。人们对认为具有神性和灵性的玉,不断加深了解其质地,通过精湛的工艺,从形状、纹饰等方面赋予玉不同的文化内涵。玉及玉器不仅代表了天地万物的融洽和谐,而且为历代统治者及文人达士所重视,成为经世治国的重要载体。
图片
复合(成组)玉器、玉圭
 
一、“大同”的内涵及外延
 
“大”,《说文解字》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说文解字》释作:“合会也。”并释:“会,合也。”“合,合口也。”“合”从“亼”(jí)从“口”;“亼,三合也”,即三人亦多人集合之义。《礼经》认为:“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那么“合会”就是会合、集合、聚集之义。另从“同”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从“凡”从“口”,金文图片基本延续甲骨文。《说文解字》释:“凡,最括也。”段玉裁认为“最括”是“总聚而絜束之也”,亦有聚合,集聚之义。而“口,人所以言食也”,段注说:“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端。”可见,“同”的本义即众人会合、集聚,一起言语、共同饮食。那么“大同”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也就是使天下、地上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言语、饮食,更进一步可引申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和谐共处。所以《礼记正义》说:“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
图片
《说文解字》书影
《汉语大词典》对“大同”一词给出了如下四种解释:
(一)“大同”是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庄子·在宥》篇载:“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晋代玄学家郭象注曰:“其形容与天地无异。”唐代思想家成玄英认为:“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窥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庄子疏》)《列子·黄帝》引子夏语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这些文献中对“大同”的表述,均体现了当时人们“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大同”理念。
(二)“大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战国末至汉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故《礼记·礼运》篇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表达了作者对上古“三代”美好社会的追忆和向往,寄托了作者“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兼爱和乐”的美好社会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为许多人所羡慕和向往,如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曾被“大同”的思想深深吸引和影响过。
(三)“大同”是最和平安乐的盛世。
(四)“大同”是指国家统一。北齐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风操》中说:“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著名的历史学家王利器对此的理解是:指当时的隋代而言,隋王朝刚刚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长久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所以叫“大同”。
本文仅探讨与玉文化关系密切的“大同”前两个义项。
 
二、玉的文化意蕴——大同之道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玉文化的重要载体。玉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迄今至少已有8000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地制作玉器就已经十分普遍,比如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西南地区的卡诺文化,台湾地区的卑南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当时制玉水平已达很高程度,玉器具有某种神圣的地位。因此有学者称,中国在石器时代向青铜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中间还经历了一个“玉器时代”。
从“玉”字的甲骨文形态图片,到金文图片,大篆图片,再到小篆图片,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人对玉认识的逐步深入:从美丽的串饰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说文解字》释:“玉,石之美……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可以引申为:“玉”上面一笔代表天,下面一笔代表地,中间一横笔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而中间一竖则是贯通天地人的“道”。《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是说造物应顺天时,适地气,选美材,用巧工,合四为一,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天、地、材的自然属性“时、气、美”,加上人工的“巧”,使玉器制作达到了完美的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玉由天地万物的精华形成,具有神奇的力量,与天地宇宙和人间万物吉凶祸福有关。在此基础之上,古人还认为玉有超自然的力量,能辟邪除祟。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人们如随身佩玉,不但可以增加抵御邪气侵袭的能力,而且能保障佩玉人的安全,使其得到幸福和吉祥。同时,古人还认为玉石具有养生的功效,使人长寿。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有相关记载,认为玉可以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所以,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通过佩玉、食玉等可以永驻青春。
图片
故宫博物馆藏玉鸮形佩
当然,玉的美丽、神奇与功能不仅仅表现为形状、颜色、质地等物质特性,更表现在人们将其与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玉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有人认为玉所具有的质地坚韧、光泽晶莹、色彩美丽、纹理细腻湿润、声音悠扬悦耳等特质,与人的特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代表了人间美好而善良的德行、坚韧而纯净的品质。所以,古代人们佩玉,不仅是为了展示其外在形、质、色、音之美,重要的是还能体现人的身份、内在感情和风度,更能体现人的自我修养水平、精神世界的丰厚程度等。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个人道德。所以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礼记·聘义》)《荀子·法行》记载了子贡问孔子的故事,说“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在批评了子贡的偏狭见解后,指出君子贵玉是因为玉有七种美德:仁、知、义、行、勇、情、辞;《管子·水地》则论述了玉有九德: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礼记·聘义》更扩大了玉德范围,提出了玉有十一德说,列举了诸如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认同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伦理内容。无论人们赋予玉多少美德,均体现了玉本身的天然属性与玉器社会属性的融合,这是西周时期礼、乐思想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古人还经常以玉象征美好的事物。《诗经·卫风·木瓜》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提到的“琼”“琚”“瑶”“玖”均是当时对“玉”的美称。此外《诗经·卫风·竹竿》中的“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不仅赞美了少女巧笑时露出一口洁白如玉的牙齿,更描绘了一种佩玉美人行走时柔美的姿态。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小戎》)体现了谦谦君子温润洒脱、雍容自若的神采,呈现出生命状态里的一种成熟与圆润。
玉的政治理解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祭祀的过程中,玉是必备的礼器,并逐步形成了所谓“六器”“六瑞”等职能分工各有不同的体系。
“六器”一名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其文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在天子进行对天地四极的祭祀时,“六器”是祈祷国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礼器。而“六瑞”则诚如《周礼·春官》中的记载: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古人利用圭、璧两种玉器,通过其形制、大小、纹饰等来区分官爵的高低贵贱,说明了当时用玉制度等级森严。
上古时代,祭天主要就是为了祭日。圭璧合祭的方式是将璧置于中央,四圭以璧为中心分置四方,璧代表了太阳,而四圭则代表了太阳的光芒,象征着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沐浴万物,恩泽四方。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有了太阳,人间才能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考工记·玉人》有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祼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两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饩。”详细记载了天子祭祀时的用玉情况。《周礼·春官·典瑞》又载:“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王晋大圭,执镇圭……以朝日。”《仪礼·觐礼》云:“拜日于东门之外。”春分之日,天子在东门外祭祀太阳。天子是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旨意来管理世间万事万物,他要在特殊的日子“晋大圭,执镇圭”来朝觐上天和日月。玉圭成了连接天地人神的灵物,这充分显示了玉这种祥瑞之器在天人合一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
故宫博物馆藏玉兽面纹圭
在人民的心中,天子就是代表上天,传达天意的人,这就是天人合一。
《礼记·玉藻》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组绶”是用来系物的丝带,意思是天子所佩的白玉是用玄色的丝带来系缚的。玄,是天的颜色,《易·坤·文言》说:“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天子所系佩玉的丝带都与天地同色,这亦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还有一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那就是古人的生殖崇拜。红山文化、齐家文化及四川广汉三星堆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象征意义的玉鱼、玉蛙、玉蝉等玉佩饰,这应该与鱼、蛙、蝉等多子有密切联系。有人认为部分红山文化的玉璧是女阴形象,也有发现写实性的生殖女神形象以及象生的男女生殖玉器;还有图腾复合生殖器(如蛇与男根、女祖的复合),甚至有的玉器背面刻画有明显的交欢画面。这些发现充分说明原始先民将具有神性和灵性的玉作为生殖崇拜、繁衍后代的载体,随身佩饰或祭祀礼拜。
图片
红山文化玉器之一
图片
红山文化玉器之二
《考工记·玉人》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玉圭是有尖的长条形,似男根,所以由“天子、公、侯、伯”等男性“守之”;玉琮是有孔的圆形,似女阴,所以由“后以为权”“后守之”。这似乎也说明了不同形状的玉器代表了不同性别。正如近年考古人员在新疆孔雀河流域发现的小河墓葬群一样,我们仅从死者墓前的立木形状便知墓主人的性别。人民在天地之间辛苦劳动,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岂非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大同世界”!
自古至今,玉总是美的象征,是长寿的象征,是德行操守的象征,是礼仪制度的象征,是权力富贵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是人类繁衍的象征;同时玉还是自然的象征,是天、地、虹、日、月的象征,是中国的天地合一的大同观念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