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政德教育的历史考察
发布日期: 2022-07-26 浏览次数:197 来源:《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胡亚军

政德教育是政德养成的重要途径。历史和现实昭示:传统文化任何时候都是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重要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一、历史嬗变: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如何认识、对待和处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既有丰富经验,也有深刻教训。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经历了批判、继承、改造、弘扬、创新的历史嬗变,形成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传统文化对政德教育的影响,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从1921年建党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和政策,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性地分析、辩证地看待。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和复古思潮进行突出地批评,“从总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决裂与超越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都提出了批判传统文化的主张。但这并不代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全盘否定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陈独秀又强调“反孔非儒”,李大钊抨击孔子的目的是批判现实,而不是对孔子学说本身的批判,“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

 

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评价趋为理性,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方针。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学习总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千年历史,要继承弘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文化遗产,发掘诠释中华文化绵绵不绝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调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要认真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但是继承传统文化也不是简单的兼收并蓄,是在甄别的基础上继承的。毛泽东提出辩证扬弃的基本要求,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概排斥”,不能 “盲目搬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推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汲取显得非常谨慎,总体上采取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1956 年5月2日,毛泽东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1964年9月,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他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思路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与改造。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对传统文化更为重视和推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改造进行了探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全新的概念和思路,开启了中国文明的复兴之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和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强调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有了新的突破,表述更为理性和科学。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了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和要求。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辩证地认识理解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批判地弘扬中华文化,同时要求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推陈出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名义专门集中研究探讨文化课题,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至此,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为理性科学,逐渐转变为“弘扬创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精神力量,更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的十八大更为突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方法论指导,他强调“要结合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体现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重大成就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至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采取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对待传统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略显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秉持的科学态度。同时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干部政德建设中,为各个时期的政德建设打开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

 

二、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改铸文化传统助力干部政德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细密甄辨,并进行继承传承转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铸文化传统以期更好地推进政德建设,为党和国家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道德重建,突出思想道德建设,为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凝聚力和精神动力。首先,突出强调对党员领导干部“德”的要求。1929年12月,党的《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包括“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 (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等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毛泽东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必须要在党内培育“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格。1937年5月,毛泽东指出了好干部的道德、性格和作风标准,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牺牲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1938 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他进一步强调了领导干部是不是“才德兼备”,决定着其能不能完成所肩负历史任务。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为人民服务》讲演,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价值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做了极其深刻的思考和阐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为人民服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展开论述,“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核心要求。其次,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比如,建立成立“工会”“宣传队”“农讲所”“夜校”、开办各类培训班和集训班以及党开办的干部教育系统机构等;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运动、向白求恩等模范人物学习运动、大生产运动、英雄主义教育活动、整党运动等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涵养了为政之德,培养了英雄主义精神,促进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引导,提升道德修养,积累了许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当然教训也较为深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蕴含着对党员领导干部“德”的要求。为此,首先强调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认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其次,强调领导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警示全党要警惕官僚主义。通过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肃清了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等现象,有悖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61年,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给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之后,坚持干部教育与纪律检查相结合,拓宽了教育方式,丰富了教育载体,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增强了干部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干部教育路径呈现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干部德行的养成。比如,采取了党内整风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党内教育与干部自修相结合、榜样教育等方式。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工作。首先,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初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比较僵化。不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于对改革开放缺乏认识,有些党员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存在一些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为此,在党内开展了思想路线教育,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加深对“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其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保持党和政府的廉洁高效。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党和政府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邓小平仔细研判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非常重视反腐败斗争,他严肃指出,“廉政建设工作要作为大事来抓”,严惩腐败,整顿好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邓小平对如何解决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他指出两个方法:“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党的十五大报告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阐释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1998年11月,分期分批深入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坚持教育是基础,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十六届中纪委七次会议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使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2005年1月起,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9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德素养。再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发扬共产主义道德。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做了相应地要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中,首次提出 “政德”概念。明确提出“继续发扬‘红船精神’,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最后,强调领导干部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教育方法注重增强渗透性、生动性,注重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更加重视通过干部政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政德的要求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以德修人,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好干部“德”的要求做了深刻论述,他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2018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全面阐释了新时代政德的内涵。其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思想,并根据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政德教育”,提升“政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政德资源的现代适应性,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民惟邦本”“和合共生”“礼法合治”“尚贤使能”“为政以德”“协和万邦”“生于忧患”“与时偕行”等政德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的思想资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的重要指示,山东省济宁市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在曲阜建成济宁市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将儒家文化融入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中,打造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 “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儒家文化与政德教育有机融合。

 

三、历史经验: 传统政德思想是政德教育的思想活水

 

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德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治党经验。崇尚并践行政德是中国共产党愈挫愈勇走向成功的道德力量。百年党史,是一个崇尚并践行政德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身经百战而生生不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正义之师”,有“明大德”的光荣传统、“守公德”的职业操守、“严私德”的律己意识。一是“明大德”以坚定理想信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久经磨难,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危急的时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取得革命胜利到成功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付出了巨大而又惨烈的牺牲,生动诠释了“明大德”的光荣传统。二是“守公德”以践行为民宗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守好为民公德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国成立后“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开发”,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努力实现使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守公德”的职业操守。三是“严私德”以修身齐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共产党人严以律己的优秀品德,严格约束自己,倡导建设优良家风,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严私德”的自律精神。

 

政德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政德思想的吸收和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干部政德教育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主要源于儒家的政治思想,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群书治要》等经典著作中体现的公忠为国、以民为本、立身持正、勤勉尽职、清廉俭朴、诚实守信、知行合一等政德要求。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传统政德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传统政德思想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弘扬忠义”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儒家文化中弘扬忠义,就是要忠于人民、忠诚于党,要求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二是从“内圣外王”到“守初心,担使命”。儒家提倡“立志”,儒家之志就是“内圣外王”。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这种崇高的志向和格局传承到今天,就是“守初心、担使命”的政德要求。三是从“民为邦本”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儒家经典《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一切政策、法规应符合民众的愿望。在这种民本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根据时代要求,在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最核心的政德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从“举贤才”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强调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理政。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了这一选人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努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五是从“先义后利”到“廉洁自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也承认了“利”的存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的义利观,概括起来,就是“先义后利”。树立好正确的义利观,才能成为廉洁的好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取得执政地位以后更是强调遵守廉洁自律的政德规范。六是从“正人先正己”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儒家认为执政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正人先正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内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比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倡导俭朴廉洁,与普通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大跃进困难时期、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全党作了表率。七是从“传统家风”到“红色家风”。以《孔氏祖训箴规》《颜氏家训》等为代表的优良家风,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以优良传统家风为历史范例,形成了家风正家规严的治家经验,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共产党人的家风——红色家风。借助家庭进行政德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八是从“正心修身”到“个人品德修养”。儒学讲求“吾日三省吾身”“知耻近乎勇”,《大学》中提出,修身在“正其心”和“诚其意”,历代共产党人都注重不断地自警自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并做到道德修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政德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是政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充分挖掘儒家政德思想与当代干部政德的会通性和现代适应性,丰富并用好传承载体,充分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是组织开展教育培训。重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1933年3月13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 年改称为中央党校。党校的教育培训,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德教育,为更好地完成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党的十六大以后,成立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德教育。《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我们党成立以来,开展过多次大规模集中教育,对统一思想、纯洁队伍、提升政德修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自身修养。从党的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性锻炼和修养问题。1939年7月,刘少奇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四是用优良家风涵养政德。红色家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传统家风,是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从“诗礼传家”到“以学兴家”,从“家和睦邻”到“以爱暖家”,从“俭以养德”到“以俭持家”,从“力为良吏”到“以廉保家”,从“践行忠孝”到“家国情怀”,传统家风与红色家风始终相互吸纳、相得益彰。五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政德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包括加强报刊、大众传媒网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素养等一系列措施。

 

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政德教育的融合中,要科学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和肥沃土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始终保持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必须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互动和功能定位。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但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创造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繁荣发展中国文化的新常态。

 

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政德教育工作。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这一历史传统。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可以为治国理政,包括为个人道德修养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当代干部政德教育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明积淀,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汲取传统政德智慧,为提升新时代政德教育科学化水平注入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古人借智慧”,要把古人的政德思想同新时代涵养政德修养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一是以科学的认识为前提,把握政德教育的规律性。要把握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规律,开展分层分类的培训,在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同时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教育。二是以科学的规划为依托,突出政德教育的系统性。要实现政德教育资源体系的系统化、程序规划的系统化、教育目标和任务规划的系统化、管理的系统化。拓展完善教育内容,把政德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学员教育和管理全方位、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支撑,体现政德教育的生动性。优化教育载体,统筹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完善“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教学模式,建立和利用好政德教育基地,将融媒体这一先进技术转变为政德教育的先进手段。四是以科学的制度机制为保障,增强干部政德教育的长效性。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涵养政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和内在动力机制,寓政德教育于严格的组织生活中、日常生活中,贯穿领导干部的一生,持之以恒,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