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游学三孔 | 孔子服制
发布日期: 2022-07-24 浏览次数:85 来源:《游学三孔》 作者:陈晓霞
编者按:本文选自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研究员的新著《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文闻问道:“奶奶,大成殿内孔子塑像的服制是君王的服制吗?”

程教授说:“大殿内有九座大型神龛、十七尊塑像,其中明间正中为孔子像。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使其着王者之服。但此王之意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之分,有人认为文宣王之王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命孔子‘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由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周礼》礼制中的十二章服,为天子之制。”

天一问道:“姥爷,关于衣服的来历有什么传说吗?”

文教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在我国古代,服饰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根据《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易经·系辞下》则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此处的‘垂衣裳’指的是缝制衣裳。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

文闻问道:“爷爷,古代帝王所着服饰有什么特殊标记?”

文教授回答说:“古代帝王所着服饰都是有特殊标记的,为此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范。他们所用衣料以及衣裳上配饰的珠玉、图纹、颜色等,都与礼制关联。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根据《礼记》记载:‘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周礼》中则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天一问道:“姥姥,在大殿内的九座大型神龛中,中间供奉的是孔子,那两侧供奉的是谁呢?”

程教授说:“他们是在大成殿内从祀的‘四配’‘十二哲’。”

文闻问道:“奶奶,‘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程教授稍作停顿说道:“‘四配’就是在祭祀孔子时配享的孔门弟子,根据记载,他们分别是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其中,颜渊是第一个配享的弟子。公元前195年,汉高帝东巡狩猎,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颜子配享,历代因之。明嘉靖九年(1530年),将元文宗加赠的兖国复圣公改称复圣颜子。曾参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受赠太子少保并从祀庙庭,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配享孔子,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被加封为郕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改称宗圣曾子。子思在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从祀先圣,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被加封沂国公并升配享,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改称述圣子思子。孟子在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被诏配享孔子庙庭,位次颜子,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改称亚圣孟子。唐朝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使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子张等十人配享孔庙,称为‘十哲’。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固定下来为十二哲,在孔庙大成殿内的位次是:东侧北起依次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依次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十二哲等级较四配为低。”

四配之孟子、曾子

四配之颜回、子思

十二哲(东侧)

十二哲(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