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如何看“君子知错能改”
发布日期: 2022-05-23 浏览次数:15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筠

古之儒家君子,奉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追求完美人格境界,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对于如何修正自身过错,有许多精辟见解,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非生而知之
 

君子品格固然高于一般人,却并非全知全能。孔子毕生一心恢复周礼,修德养仁,学识渊博,见解超凡,但他并未神化自己,使后学者以为高不可攀,畏难而退,而是承认自己的深厚学养也是通过广泛学习、博古通今,逐步积累形成的,并非天生就有,从而激发后进者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圣人能够成就自己,成为后人尊崇的师表,正在于其虚怀若谷,求知若渴。两小儿辩日,孔子不决,无损于孔子的师表风范,反而显示了他诚实坦荡的求实求知精神。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拘俗见、转益多师、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使孔子成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探究人生真知和仁德修养不问年序长幼和身份贵贱,道之所在,师之所在,这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自我充实、奋进的法宝。

 

闻过则喜

 

君子在潜心学习修养过程中,经常遇到诸多疑惑和需要改正的错误,有学问上的疑问,有道德修养方面的进益需求,而其之所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正在于其知错能改,实事求是地匡正错谬,从而走向新的学养高峰与人格境界。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十分赞同这种对待过失与错误的态度,他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先贤教导,应当遵从,对于错误的言行就要像怕开水烫那样,及早警惕、躲避。他还说:“(君子)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勇于改正,弥补缺陷,就能够逐步踏踏实实地修身立本,完善自己。儒家弟子和后继者进一步继承弘扬了这一修养传统,子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不但不恼怒,反而很高兴。宋朝陆九渊亦提倡:“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不仅不掩饰,而且“闻过则喜”。其对待错误的坦率真诚与改过决心,即使放在今天也难能可贵。

 

善于省思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除了虚心求知、勇于改错,还有诸多具体的修养途径值得后人借鉴。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的“故”不仅指已学过的一般课本知识,还包括事关道德修养的社会学问和人生智慧。人们阅历尚浅时,对一些知识、事物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往往认识肤浅、理解不深或有所偏颇,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经常地反复温习、体会琢磨,直到悟透真意,产生新知卓见,并以此端正态度引领自己的行为。这既是为师的根本,更是君子治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说,把关乎“仁爱”与“道德”的君子修养,看作是一种发源于内心的刚正浩大的“气”的修炼养成过程。孟子在解释“浩然之气”时承认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但他强调这种内心深处的“气”应配以“义”和“道”,应加以悉心爱护,既不能疏于培养,也不能拔苗助长,要通过修行逐步培植强化,使其至大至刚。孟子的“浩然之气”初看有些神秘,但其基本主张君子的修养应先有一种深植于主体内心的道德使命意识,有超出常人的格局与胸襟,有行道义于天下救济苍生的远大抱负。还要时时自我反思,自我砥砺,自我涵养,而不能一曝十寒。要矢志不渝,最后形成强大的始终如一的道德境界与行为自觉,从而坚定执著地为实现自己的宏伟信念而奋发有为。

提倡“内省”也是君子自我修养的重要法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与荀子比照“自省”的要求,从贴近修养者身心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的加持路径。他们均主张君子应“三省吾身”,主动地检思自己与圣贤的差距,及时迷途知返,矫正方向。曾子以“忠”“信”等对标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君子的要求。荀子则认为修养应“善假于物”,要有“锲而不舍”的韧性,从点滴做起,坚持不辍,如此,才有希望达到世人仰慕的圣贤境界。王守仁为实现“致良知”的目标,提出“知行合一”的修行主张,力倡理论付诸实践,使儒家精神不仅内化于“心”,更外施于行,用实践证明是否真正领悟了所学精髓,并由此按照圣贤之道解决现实问题,改造社会,最终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