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彭林 | 可以点亮人生的经典——《论语》
发布日期: 2022-03-18 浏览次数:149 来源:尼山世界儒学中心 作者:彭林

中国一直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献大国,可以用两个词形容,汗牛充栋、更仆难数。所以每个中国人读书,都要有所选择,如果书选的不好,则事倍功半,甚至自己人生的道路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选书要有一些原则。首先,它要体现中国5000年文明以及文化面貌。第二,要权威,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流传到今天,并且还能永远流传下去。第三,这本书要和自己的人生密切相关,能够使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好。 

 

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首选的一本书应该是《论语》。《论语》有三个版本,一是《鲁论语》,二是《齐论语》,三是《古论语》。这三个版本的内容都差不多,《鲁论语》有20篇,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齐论语》有22篇,但这个版本早就失传了,据文献记载,这个版本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有21篇。

 

学术界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一起回忆整理的,为什么是再传弟子呢?凡是提到有若和曾子的,都是称为有子、曾子,其他人都是称呼他的字,只有对老师才是称呼为子,所以认为《论语》最后是由有子和曾子的弟子完成的。

 

我认为《论语》是可以引领人生的书籍,《论语》里有鲜明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孔子把人分成了五等,不是按照人的财富,也不是按照人的官职,而是按照人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思想境界和社会贡献做的划分。 

 

《论语》里最下的一等人叫“庸人”,指一个人一生没怎么开窍,也说不出多少有道理的话。再往上一层叫“士人”,文献里把做有志于追求真理、研究学问的人称作“士”。再上面一等叫“君子”,就是在学业和道德上都做出了成就的。再往上两等,是贤人和圣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通过努力从庸人走到圣贤这个层次,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成圣成贤。那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呢?读《论语》便可以强烈的感觉到要读书、要学习。《论语》20篇,第一篇叫《学而》,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在孔子看来,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饥渴,是为了完善自己。 

 

读《论语》第一个目的便是改变气质、涵养德行。《论语》最基本的一个作用,在于让我们能从“庸人”往“士”往“君子”的方向一步步靠近,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让我们懂得道理,变得更像一个“人”。因此,读书最高的境界便是使我非常快乐,有句话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可以让人修身立德,如果把人比作玉,把禽兽比作石头,玉本身不是艺术品,它需要修饰和打磨,把多余的地方去掉。而《论语》里面有很多话是可以受用的,比如《论语》里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再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另外,孔子讲到一个人的修养时说君子有“九思”,即“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晰;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如果平时在生活中经常用“九思”来对照自己,那么你可能不会听信谣言,不会乱说,会变得很温和,很恭敬,处理事情会拿捏的很好。 

 

在传统中把儒学都说的很不堪,说儒生都是很懦弱、软弱的,实则不然,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追求正义,随时准备献出生命,当读到这些句子,还会觉得儒生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吗?

 

读书读得好,就具备治理一个部门或地区的能力,那怎么去领导呢?《论语》里讲到许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且孔子在教学中,时常评论历史上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一生,并从其中总结历史经验。

 

梁启超先生说,如果把《论语》完整的看完之后,便可以归纳出孔子的人格特点,然后就会把孔子当榜样。经常读《论语》,便会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会有一个评判,然后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前进。

 

(本文根据彭林教授直播课《可以点亮人生的经典——<论语>》录音整理,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