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游学三孔 | 孔子释儒
发布日期: 2021-05-02 浏览次数:175 来源:《游学三孔》 作者:陈晓霞
编者按:本文选自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的新著《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姥姥,您已经讲了曲阜的来历,现在该讲讲孔子了吧?”天一急切地说道。

程教授说:“好的,现在我就给你们讲讲孔子的概况。”

“奶奶,孔子是个人名吗,如果不是人名,为什么人们这样称呼他?”文闻的问题可真不少。

程教授耐心地说道:“我们所称呼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称呼孔丘,是对姓孔名丘的人正式、正常的称谓,无所谓褒贬。而称呼孔子,是人们对孔丘的尊称。”

“奶奶,在我国古代,在姓后面加个‘子’字,有什么讲究吗?”文闻继续问道。

程教授说:“‘子’在我国古代可作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如‘季子’‘赵武子’‘孔子’等,略含敬意。平常人们用‘子’指儿子或指女儿,‘子’也是对古代男士的美称。”

文教授插言道:“‘子’在孔门弟子中的使用有讲究,也有特别的含义。”

天一问道:“姥爷,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用法吗?”

“是的。你在看《论语》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碰到‘子’字?”

“嗯,不过不太明白其中的奥秘。”天一回答道。

“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爷爷,您给我们讲讲吧!”文闻附和道。

“这个问题当然还是请程教授讲啦!”文教授看着程教授笑着说道。

程教授微微一笑说道:“在我国古代,先生们教育各自弟子的语录,一般由各自的随侍弟子所记录。按照周礼和孔门习惯,随侍弟子记录时,都应该将老师的姓加‘子’即以‘某子’作为尊称,并把老师的语录记作‘某子曰’。在《论语》中,亲传弟子称其老师时尊称‘某子’,但若仅用一个‘子’字,不加姓,就是特指孔子。孔子的徒子徒孙用‘子’特指祖师爷是孔门后期的惯例。”

“奶奶,怎么还有‘孔夫子’这样的称呼?”文闻不解地问。

程教授说:“‘孔夫子’是晚辈对孔子表示崇敬的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孔夫子被尊为所有读书人的老师,学生入学第一天都要对孔子像跪拜。其实,‘孔子’‘夫子’‘子’都是对孔丘的尊称。因为孔子在家排行老二,也有‘孔老二’的称呼,不过这一称呼带有贬损、侮辱人格的意味。”

“奶奶,为什么人们一提到孔子,总是将其与儒家思想、儒家学派连在一起呢?”文闻若有所思地问道。

“姥姥,我也特想知道‘儒’‘儒家’是什么意思。”天一说道。

“这个问题可不小!”文教授感叹道。

程教授说:“这是个好问题,值得讲一讲。今天我们就不去谈论儒的起源了,只讲一下文献资料中对儒的解释。《周礼》中记载了周朝最高级的官职,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这六官又各自分领六十个官职。其中,地官的官名叫地官司徒,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为六卿之一,又称为地官大司徒。在地官司徒分领的六十个官职中有师氏保氏这样的官职。根据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贾公彦疏,各诸侯国也设置了相当于保氏的官职,但因诸侯保氏不同于天子保氏,所以称为儒。”

“奶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在周朝,儒是一种官职,周天子设置的这种官职叫保氏,而各诸侯设置的这种官职叫儒?”文闻的理解能力很强,程教授满意地点点头。

“姥姥,师氏、保氏和儒这样的大官是干什么的?”天一的问题挺有分量。

为了回答天一的问题,程教授讲述了《周礼》的有关记载。在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二》(清嘉庆刊本)中的《周礼注疏·卷二·大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九两系邦国之名: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大意是,用九种和谐的办法联系天下各国的民众。第一是州长,以土地取得民众。第二是诸侯,以尊贵的爵位取得民众。第三是诸侯师氏,以贤德取得民众。第四是诸侯保氏,以六艺取得民众。第五是大宗,以亲睦族人取得民众。第六是公卿大夫,以采邑取得民众。第七是官吏,以治理民事取得民众。第八是乡邻,以相佐助取得民众。第九是以山林川泽的材物取得民众。在该书的《周礼注疏·卷十四·师氏》部分关于师氏是这样说的:“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大意是:师氏负责将美善的道理告诉王。用三德教育国子:一是中庸之德,用作道德的根本;二是及时行仁义之德,用作行为的根本;三是孝德,用以制止犯上和邪恶的事。教国子三行:一是孝行,用以亲爱父母;二是善于交友之行,用以尊敬有德行而善良的人;三是敬顺之行,用以侍奉师长。

《周礼注疏·卷十四·保氏》关于保氏是这样说的:“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容。”大意是:保氏负责劝谏王的过失,用德行来教养国子。教国子六艺: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射,四是五驭,五是六书,六是九数。教国子六种仪容:一是祭祀时的仪容,二是做宾客时的仪容,三是在朝廷上的仪容,四是丧事中的仪容,五是征伐时的仪容,六是驾车时的仪容。

关于儒的职责,贾公彦在《周礼注疏·卷二·大宰》中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儒,诸侯保氏有六艺者以经云以道得民,保氏职云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故知诸侯保氏不可同天子之官,故变保言儒,儒亦有道德之称也。”根据贾公彦的解释,儒与保氏、师氏同为教育王子及公卿大夫子弟的官。师氏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保氏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授以六艺。师氏与保氏都是官职,教授、培养的对象是王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都是贵族子弟。可见,周代的学校是贵族的学校,教育是贵族的教育。《周礼注疏·卷二·大宰》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所谓“六艺”有两种,一是礼、乐、射、御、书、数;二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一种“六艺”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育的内容,第二种“六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内容。“儒以道得民”,“道”即指“六艺”。

“奶奶,我的理解是,师、保和儒都是周朝的大官,职责相当于今天的老师。只不过,周朝的学校是贵族学校,老师称为师、保、儒,学生是王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学习的是德行和六艺。”文闻总结道。程教授和文教授都对文闻的理解能力很满意。

“不过,儒除了作为官职之外还有其他的意思。”程教授说。

文闻说:“根据《辞源》的解释,儒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学者就不是周代的官职了,是吧,奶奶?”

程教授说:“儒除了作为古代的一种官职之外,也可以指学者或者是一种职业。”

文教授说:“在周代,那些精于六艺、导民以义、教导后辈的师者和大学者也被人们称为儒。”

程教授继续说,在《论语·雍也》中载:“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把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周公、仲尼、子弓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儒”或者叫大儒。另一类则是“小人儒”亦即小儒,正所谓“俗儒”“陋儒”,他们以治丧、相礼为业。也有人认为儒者就是负责祭祀的人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孔子三岁丧父,到二十岁之前,家里生活清贫,就以儒为业,“多能鄙事”,换句话说,孔子在二十岁之前还不是大儒。但是,后来孔子不仅成为大儒,还创建了儒家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简而言之,儒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但是,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儒学则是由孔子创建的。

“奶奶,区分大儒或者君子儒与小人儒的标准是什么呢?”文闻的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程教授说:“找出《礼记·儒行》读一下,就会知道儒者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是什么,行为符合这些规范、达到这些标准的就是君子儒,行为不符合这些规范、达不到这些标准的就可能是小人儒。文闻,在回答鲁哀公关于儒者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问题时,孔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先说:‘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文闻读道。

程教授解释说:“在孔子的心目中,儒者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短时间内难以说完,只能仓促地列举。要全部说完,就要费很长时间,恐怕值班的仆人到了换班时间也说不完。”

“姥姥,孔子说:‘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天一边看书边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修身自立。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宝,等待着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学习,等待着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着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着别人的录取。”

“奶奶,孔子说:‘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这是在说儒者哪方面的品行?”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看起来,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容貌,其实,他这是在说儒者的处事原则。儒者的衣冠和寻常人一样,做事非常谨慎;在大事情上谦让,让人觉得有傲慢之感;在小事情上谦让,让人觉得有做作之感;在处理大问题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处理小问题时,毫不马虎,好像心怀愧疚;让他们去争取点什么有点难办,让他们放弃点什么倒比较容易,他们自卑谦让得像是无能之辈。”

“姥姥,孔子说:‘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这是在说儒者哪方面的品行?”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待人原则。儒者的日常生活相当严肃。其一起一坐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要讲究信用,做事一定要讲究公正;在路上不因路的好走难走这等小事就和别人争吵,冬天不和别人争有太阳的地方,夏天不和别人争有阴凉的地方;这样做是为了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养精蓄锐以备有所作为。儒者的瞻前顾后就像这样。”

“奶奶,孔子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这是在说儒者哪方面的品行?”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说儒者对待高官厚禄的原则。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宝贵,而忠信才是宝贵的;他不祈求土地,而是树立起道义作为他们的土地;他不祈求多有积蓄,而把多掌握知识作为他们的财富;请他出来做官很困难,因为他不在乎高官厚禄,就是勉强把他请出来也难长期留住。不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就隐居不仕,这难道不是很难请出来做官吗?即令出仕,如果国君不尊重他的正确意见,他就辞职不干,这难道不是很难长期留住吗?他先说工作而后说俸禄,这难道不是并不在乎俸禄吗!儒者的待人接物是这样的。”

文教授也读了其中一段话:“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读罢,文教授说:“这就是儒者风范啊!”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义和特立独行。有些儒者,即令把许多金银财宝赠送给他,即令用声色犬马去引诱他,他也不会见利而忘义;即令用人数众多来威胁他,用武器来恐吓他,他宁愿去死也不会改变节操;和邪恶势力作斗争,他从不提前估量自己的本领;领受艰巨的任务,他也不提前估量自己的能耐,只要认准了就坚决去做;认准了的事,做过了从不后悔,对尚未做的事也不考虑那么多;说错了的话就不再说,对于流言蜚语也不去穷究;时刻保持威严,拿定主意的事说干就干,绝不优柔寡断。儒者做事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此。”

文闻问道:“奶奶,孔子说:‘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这是在赞扬儒者刚毅的品格,对吧?”

程教授说:“的确是这样!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强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以羞辱。儒者的住处不讲究豪华,儒者的饮食不讲究丰厚,儒者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而不可以当面责备。儒者的刚毅是这样的。”

文教授说:“以下几句话也是在说儒者的高贵品格:‘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操守上的自立。儒者把忠信当作甲胄,把礼义当作盾牌;时刻谨守着仁义,即使受到暴政的迫害,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

“姥姥,这句话里有的字我不认识,也不懂什么意思。”天一指着下一句话说道。

文闻说:“我读一下,请奶奶给我们讲一讲。”

文闻读道:“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文闻给天一解释了其中几个字词的意思。宫:墙垣。堵:土墙。环堵:四周各一丈高的墙。荜(bì)门:荆条、竹子编的门。圭窬(yú):墙上开出的上尖下方的圭形门洞。蓬户:蓬草编的门。瓮牖(yǒu):用破瓮做的窗户。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做官态度。尽管儒者的居住条件很差:宅院只有十步见方,住室四面的墙只有一丈高;在墙上打个圭形小洞就当作进进出出的门,门是用荆条和竹枝编织而成的,有的门甚至是用蓬草编成的,把破瓮嵌在墙上就当作窗户;全家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为了节约,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受到上边的赏识重用,不敢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受不到上边的赏识重用,也不敢谄媚以求进。”

文教授又读了一段:“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天一问道:“姥姥,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忧民意识。儒者虽然和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言行却和古代的君子相合;他现在做的事情,后世将奉为楷模。命途多舛生不逢时,当君长的不拉他一把,做随从的也不帮他一下,那些说坏话善溜须拍马的家伙还要勾结起来算计他,但这只能危害他的身体,却绝对改变不了他的志向。虽然处境险恶,但他一举一动仍想着施展自己的抱负,仍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文闻读完这一段问道,“奶奶,孔子这是在赞扬儒者哪一方面的品德?”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的宽阔胸襟。儒者虽然已很博学,但仍然学习不止,虽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隐居独处时不做坏事,飞黄腾达时力行正道;对礼的运用,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德,效法和柔;既能推举贤人君子,又能容纳凡夫俗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文闻问道:“奶奶,儒者本身就是贤能之人,那他们是如何对待其他贤能者的呢?”

文教授用手指着书说:“你读一下这一段就知道了。”

天一说:“我来读吧。”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茍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在说儒者推举贤能的品德。儒者在向朝廷推举贤能时,只考虑被推举者有无真才实学而不管他是自己的亲属还是自己的仇人,在充分考虑到被推举者的业绩和才能以后,才向朝廷举荐并使之得到任用,但这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回报;只要国君能因此而得遂其志,只要能为国家造福,自己并不希望得到什么赏赐。”

文教授说:“儒者真心对待朋友的品德也值得我们学习。”

文闻读道:“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程教授说:“儒者是这样对待朋友的:听到了有益的话便告诉他,见到了有益的事便指给他;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虑到朋友,灾祸临头,首先考虑自己献身;朋友长期不得志,自己就不单独出来做官,如果朋友是在远方的他国不得志,自己就要设法把他招来与他一同出仕。”

天一问道:“有人说儒者都是特立独行的。这种说法对吗,姥姥?”

文闻说:“奶奶,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与众不同。因为孔子说:‘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程教授说:“真正的儒者确实非同一般。他们洁身自好,重视道德修养,陈述己言,伏听君命;安静地坚守臣道,如果国君对自己的善言未加重视,就在适当的时候委婉地加以提醒,但又不会操之过急;不在地位较低的人面前自高自大,不在功劳较少的人面前自夸功高;遇到盛世,不自惭形秽,遇到乱世,也不放弃信念;对观点相同的人不随便吹捧,对观点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议。”

文教授说:“‘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这段话也说明了儒者的与众不同。”

程教授说:“这是从行为方面说儒者的与众不同。他们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诸侯;性情慎静而崇尚宽大,性格强毅而能从善如流,学问渊博而能服膺胜于己者。多读圣贤之书,以磨炼自己的品行气节;即便是要把整个国家分给他,在他看来也不过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为之动心,不会因此就出来称臣做官。儒者的行为方正是这样的。”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文闻读罢,问道:“奶奶,这是在说儒者如何交友的吧?”

程教授说:“儒者和朋友志同道合,做学问的路子也一样;彼此皆有成就则皆大欢喜,彼此有了差距也互不嫌弃;彼此久不相见,如果听到了有关对方的流言蜚语,也绝不相信。友谊的基础建立在方正、道义上,对方合乎这一点就与之交朋友,违背这一点就敬而远之。儒者交友是这样的。”

天一读道:“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程教授说:“孔子这是从仁的角度说儒者的美德。温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落脚点,胸襟广阔是仁的发扬,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节展现仁的外表,言谈展现仁的文辞,唱歌跳舞展现仁的和谐,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儒者具备了上述的种种美德,尚且不敢说自己合乎仁。儒者的重视谦让是这样的。”

“奶奶,‘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hùn)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这段话是在说真假儒者的区别,对吧?”

程教授说:“可以这样说。儒者不因贫贱困顿而失志,不因富贵而骄奢失节;不因为国君的侮辱、卿大夫的掣肘、官员们的刁难而改变节操,所以才叫‘儒’。现在很多人自命为儒但却有名无实,因此往往被作为笑料来讲。”

程教授继续说:“《荀子·儒效》中详细论述了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的不同。以后,你们找时间仔细阅读一下,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儒的内涵了。另外,还有一本书叫《孔丛子》,其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等人的言行。其中有关儒的解释值得一读。平原君曰:‘儒之为名,何取尔?’子高曰:‘取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

“现在我基本明白孔子心目中真正儒者的内涵了。可是,爷爷,您为什么说曲阜人杰地灵呢?”文闻问道。

“因为曲阜这片土地上,在孔子诞生之前,就已诞生了许多先哲圣人,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文教授解释道。

程教授说:“为了使你们更好地了解‘三孔’的历史渊源,咱们这次游学就从远古圣人遗踪开始,好吗?”

“好的!”文闻和天一异口同声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