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孟继新 | 解读两位衍圣公的谢恩奏折
发布日期: 2021-04-25 浏览次数:74 来源:《孔子文化》 作者:孟继新

在《孔府档案》散档中,保存有两位衍圣公向皇帝上奏的谢恩奏折。两位衍圣公是:孔子七十一代孙衍圣公孔昭焕和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

 
一、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谢恩奏折
 

这是一份衍圣公孔昭焕感谢乾隆皇帝阙里祭孔的谢奏。乾隆皇帝这次到曲阜祭祀孔子,是因为平定了金川之乱,属特祭之例。

奏折全文如下:

 

袭封衍圣公臣孔昭焕谨奏。为恭谢天恩事。仰蒙皇上因金川耆定告成,阙里释奠先师酹酒林壤,恩礼有加,超越千古。臣叨承盛典,感激难名,谨率博士、族人赴京叩谢。除照例具疏,由通政司恭进,谨此缮折,趋诣宫门,叩谢天恩。曷胜感激,荣幸之至。谨奏。

 

金川即分大小两金川,位于今四川省西部,大金川是大渡河上流,小金川则是大渡河上流东面的一条支流,都为藏族聚居地。

谢恩奏折中提到的“通政司”,是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宁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以平定金川之役告成,凯旋献俘,乾隆皇帝弘历心攸泰然,于是偕其母皇太后恭诣泰山,祝嘏延喜,然后驾临曲阜阙里,告祭孔子。

衍圣公孔昭焕率其子孔宪培赴德州迎驾,弘历顾视甚悦。到达曲阜时,孔宪培之妻于氏随祖母何太夫人、婆母程夫人恭迎皇太后慈舆,蒙太后召至辇旁,温语褒嘉,赐宴行宫,渥邀宠锡。孔宪培谢恩,进献土贡猪九十头,羊九头,鹅九十只,鸭九十只,挂面三箱,耿饼三箱,林蓣三箱,孛荠三箱,另有古玩数件。

第二天,弘历亲到孔庙祭孔,诣孔林酹酒,遣贝子弘致祭元圣周公庙。凡陪祀诸人皆赐乳茶,赐内府筵宴,演法部梨园……弘历欣慰之余,又咏诗数首,其一云:“又得东巡奉大年,庙庭释奠展殷虔。古今拔萃有著述,尧舜犹贤宰我宣。觉世崇文斯有志,牖民传道那能肩?五春秋阅一承祭,蒇礼回瞻意眷然。”

金川之乱一直是清王朝的一个心病,几欲平定而不能。自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先后在两金川分设土司,令其各守疆界,相互牵制,借以捍卫边围。惟土司众多,彼此之间每因承袭土职或边界纠纷日寻干戈,仇杀不已。清初沿明旧制,颁授印信,大小金川接受清廷册封。土司们常以朝廷名号恃强掠夺,蚕食邻邦,不安住牧,声势日盛,边境不安。加之大小金川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成都,远连卫藏,威胁到内地的安全。

为求永靖边围,乾隆皇帝遂兴师进剿,乃有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三:“谕:朕因平定两金川,巡幸山东,告成阙里。所有跸路往来,经由直隶,该省承办差务之文武大小官员,宜一体加恩,用昭渥泽。著该督查明咨部,凡有罚俸、住俸、降级之案,俱准其开复。其无此等参罚案件者,各加一级。又谕:朕因两金川耆定,恭奉慈辇东巡,修在泮献功之典。首自近畿,覃敷恺泽,胶庠乐育,并宜一体加恩。著将直隶本年入学名数,大学增额五名,中学增额四名,小学增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校录,甄拔殊尤,副朕嘉惠士林至意。又谕曰:两金川现已奏凯集勋,恭奉圣母銮舆,巡幸山左,诣阙里告功。兼以省方行庆,道经畿辅,所至耆庶欢迎,倍觇爱戴,自宜首沛渥恩。所有经过直隶州县内,男妇年七十以上者,著该督查明,照从前恩诏之例,分别赏赉。又谕:兹当金川全境荡平,告成孔庙,跸途所经之地,业已叠沛恩施。第念武功耆定,兵气永销,并宜式措祥刑,益敷恺泽。所有直隶省,现在军流以下人犯,著加恩悉予减等发落,用昭行庆肆眚之至意。又谕:方今金川平定,大功全蒇,恭奉皇太后巡幸山东。告成行庆。经由直隶地方,所有该省办差各营汛兵丁,俱著查明,赏给两月钱粮,以昭恩赉。”

 
二、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的谢恩奏折
 

这是嘉庆皇帝遣赓音布祭告先师孔子礼成后,衍圣公孔庆镕上奏的谢恩奏折。奏折全文如下:

 

袭封衍圣公臣孔庆镕跪奏。为恭谢天恩事。嘉庆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恭逢高宗纯皇帝配享圜丘礼成。荷蒙圣恩,特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臣赓音布祭告先师孔子,于嘉庆五年二月初九日礼成。钦惟我皇上,神圣当天,聪明首物。崇儒重道,懋缉熙于周庭。典学亲贤,传精微于虞陛。大孝衍万年之治,巨典开八表之祥。特遣专官,爰颁祀礼,敬承渥诏,祇拜隆恩。明德盛而黍稷惟馨,七鬯虔而羹醴有格。合三灵于华盖,俎豆增光;辉七矅于中天,宫墙焕彩。臣童年担爵,滥厕枫陛之冠裳,湛泽承恩,典重杏坛之韦布,诚悚惶于无既,真顶戴以难名,所有感激下情,理合具折恭谢天恩。伏祈睿鉴。谨奏。

 

奏折中所说的“高宗”,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嘉庆四年(17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后的乾隆皇帝灵位配享于圜丘。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配享礼仪完成后,嘉庆皇帝派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来到曲阜祭告孔子。

皇帝派御史前来曲阜祭孔,是对孔子的尊敬,作为孔子后裔的衍圣公孔庆镕心知肚明,于是,马上上了这个谢恩奏折。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象征“天圆地方”。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奏折中的“都察院”,是官署名。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年),废左佥都御史。

谢恩奏折,对嘉庆皇帝极尽称颂之辞:“崇儒重道,懋缉熙于周庭。典学亲贤,传精微于虞陛。大孝衍万年之治,巨典开八表之祥。特遣专官,爰颁祀礼,敬承渥诏,祇拜隆恩。明德盛而黍稷惟馨,七鬯虔而羹醴有格。合三灵于华盖,俎豆增光,辉七矅于中天,宫墙焕彩。”

“重道”,即敬重师道,尊重师长所传之道。常与“尊师”连用,有成语“尊师重道”。《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汉郑玄注:“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汉班固《白虎通·王者不臣》:“不臣授受之师者,尊师重道。欲使极陈天人之意也。”

“八表”,即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六:“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七鬯”,这里指主祭者;或指祭器,必取祭器者。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七政、七纬又有他指。《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易·系辞》云: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如彼七纬,细璧重珠。”钱仲联注:“七纬,日月五星。”北齐章昼《新论·妄瑕》:“夫二仪七耀之圣,不能无专亏沴。”

 
三、遣官祭祀与尊孔
 

遣官致祭孔子,这是在诸多祭孔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孔庙祭祀是为尊崇与怀念孔子而举行的仪式。祭祀,在我国古代受到特别的重视。《国语·周语上》曰:“夫祀,国之大节也。”《国语·鲁语上》曰:“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论语·八佾》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二字很早就合成为一词。《尚书·说命中》云:“黩于祭祀,时谓弗钦。”凡是准备供品祭神祭祖的行为都称之为祭祀。其目的一则是表示尊敬,二则是祈求保佑。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支柱,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不仅为少数统治者所欢迎和利用,而且对广大的平民百姓也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因此,孔子不断得到加封,地位越来越高,成了至高无上的圣人,受到盛大而隆重的祭祀。

历代遣官祭祀的例子很多,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皇帝遣司稼正卿扶馀隆以少牢致祭于先圣孔宣父之灵曰:

 

惟神玉銁陈贶,灵开四时之源;金鼐流祯,庆传三命之范。神资越诞,授山岳以腾英;天纵攸高,蕴河海而标状。折衷六艺,宣创九流,睿乃生知,灵非外奖。于是考三古,裒一言,刊典谟,定风什,庄敬之容毕备,钟鼓之音载和。父子爰亲,君臣以穆,荡乎焕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不谓至圣矣乎?朕以凉德,嗣膺神器,式崇祗配,展义云亭,感周礼之尚存,悲素王之独往,杼轴洙泗,如挹清澜,留连舞雩,似闻金奏。昌门曳练,徒有生刍之疑;汉曲移舟,非复祥萍之实。慨然不已,爰赠太师。堂宇卑陋,仍命修造。褒圣子孙,合门勿事。庶能不遗百代,助损益之可知;永啰千年,同比肩而为友。聿陈菲奠,用旌无朽。梅曙霞梁,松春月牖,德音畅而无斁,形神忽其将久,倘弗殊于生前,亦知荣于身后,尚享。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遣行礼部尚书张齐贤致祭曰:

 

朕以有事岱宗毕,告成之盛礼,缅怀阙里,钦设教之素风,躬谒奠于严祠,特褒崇于懿号仍令旧相载达精诚,昭荐吉蠲,用遵典礼,以兖国公颜子等配。尚飨。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是年秋八月,命兖州节度使孙康以修庙成祭告孔子。祭文曰:

 

国家礼崇儒术,道尊圣师。阙里庙貌,于以新之。礼乐具举,法服彰之。庶几鉴格,永集繁禧。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秋七月,遣集贤学士王德渊齎银币来祭告孔子、颜子庙。祭孔子文曰:

 

惟王秉德生知,垂教不朽。圣之时者,天何言哉。由百世之后莫能违;自生民以来未之有。特加封号,大展祭仪。仍命臣僚往祀林庙,以兖国公、邹国公配。又祭告颜子文曰:朕初嗣服,思阐文教用,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德冠四科,道同禹稷,稽诸祀典,实惟昭配。尚飨。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春闰正月,遣侍讲吴节来祭告孔子庙。祭文曰:

 

钦惟先师丕明古昔帝王之道,以正纲常,垂宪万世,功高德厚,与天地同。予嗣承大统,祗严祀事,用祈神化,佑我治平。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维成化十三年岁次丁酉,闰二月已亥朔十九日丁巳,皇帝遣翰林院学士王献敢昭告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曰:

 

惟王生知之资,天纵之圣,道德配于二仪,教法昭于万世。缅怀功烈,宜极褒扬,顾冕服之章数虽隆,而祀享之仪物弗称。爰考彝章,参合舆论,增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十二,盖用祭天享地之礼乐,庶副尊师重道之本意也。特遣儒臣,远诣阙里,用伸祭告,王其鉴知。谨告。

 

这些络绎不绝的遣官祭祀,显示了历代政权对孔子以及孔子之道的重视与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