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故事 | 王通:垂翅东归
发布日期: 2021-03-27 浏览次数:132 来源:《儒家故事》 作者:杨富荣

山西王家,是一个千年望族,书香门第。其家世精儒学,自南朝宋、北魏至隋,共经六朝,皆曾出任国子学博士。王通祖父王杰,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家中藏书甚丰,对于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当地很多人向他请教、学习。父亲王隆,兄弟王度,弟弟王凝、王绩都在隋朝为官。王通更是诗书传家,属书香门第。父亲王隆,以儒学闻名一方,有门人弟子千余名。王通秉承家学,五岁时跟着父亲读书,十岁就得家父真传,学习《元经》故事,还模仿孔子《春秋》编纂《元经》。十五岁的时候,王通就已经是父亲的“助教”,开始替时为国学博士的父亲讲课。在父亲的教导指引下,年轻的王通出外游学,增长见识,拜访名师。先后得到很多名师指教:拜东海李育为师,学习《书经》;拜会稽夏典为师,学习《诗经》;向河东关子明学习《礼记》;拜族父忠华学习《易经》;拜北平霍极请教《乐》。求学期间,废寝忘食,终于用六年时间完成儒学学业,十八九岁的王通,已经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了。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二十岁左右的王通,考中秀才。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还算清明,社会经济出现强劲的复苏迹象,许多的有志之士打算一展身手。王通年少时就怀四方之志,仰慕古人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事迹,加上自己少年得志,学有所成,自然不甘埋没,怀着满腔抱负,踏上西游长安的旅程……

温暖的春风,吹绿了大隋江山,也同样激荡着王通的壮志雄心。在同乡的引荐下,意气风发的王通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对于王通的家世、学识,隋文帝早有耳闻,早在三年前(600年),其弟王绩十五岁便来到长安,展示自己的诗艺和酒量,卓绝的诗艺和惊人的酒量让当朝宰相杨素和各位公卿权贵们交口称绝,都叫他“神童仙子”。与风流倜傥、笑傲江湖、仙风道骨的弟弟王绩不同,这个有着治国安邦、肩挑天下胆识的哥哥王通,更引起了隋文帝的赏识。

隋文帝见王通举止文雅,行为端庄,谈吐自如,非常喜欢。满怀期望的对王通说:“现在国家统一,大隋王朝需要很多的贤达人士,朕对你的才华有所耳闻,朕想问你,当今治国,当采取怎样策略呢?”

面对高高在上的隋文帝,王通显得十分自信,他上前一步道:“陛下,臣读圣贤书,想当今事,这是微臣花了数年时间整理的《太平十二策》,请圣上过目。”

《太平十二策》是王通分析了隋朝当时的政治形势,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写的关于如何治理朝政的政治策略。隋文帝接过奏章,非常兴奋,顾不得细读他的《太平十二策》原文,说道:“这份奏章朕会仔细观看,爱卿不妨现在说来听听,让在座的文武大臣一同来讨论一番。”

见隋文帝对自己如此厚爱,风华正茂的王通慷慨陈词:“得人才者得天下,推行仁政者安天下,顺应民心者顺天下,公而忘私者昌天下,田不荒废、民不缺具、货不堵塞者顺天下,刚柔相济顺乎自然者治天下,邦交睦邻者强天下,以道德为轴者帝天下,选贤任能者令天下,贤臣当政、国富民强者稳天下,功过分清、赏罚严明者统天下,精兵简政、居安思危者康天下。”

王通的慷慨陈词,给年轻的帝国献上了“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君臣之间在治国理念上,会一拍即合吗?

杨坚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历史是有定论的,他为人严谨、刻薄,对自己要求很严,省吃俭用,见不得铺张浪费,更不喜欢花天酒地,莺歌燕舞之类的“奢靡”活动。他不爱女色,只跟皇后生孩子,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一人所生;他主张刑名,注重法制,但也不反对礼教。当然,他所统一的中国,儒教为本、道教次之、佛教为末的“官方”理念在他这里并没有动摇。

通观王通的治国策略,主要还是倾向于儒家思想,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儒家思想。他坚决反对董仲舒的儒教传统,力求重振儒学,还原儒学的真面目,回到孔孟之道的源头上来寻找活水。显然,王通的主张基本符合杨坚的思想,杨坚很欣赏他,高兴地说:“得到你这样的人才啥时候都不晚,你是上天赐给我的人才啊。”

隋文帝的话,让王通看到了他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散朝之后,杨坚按照惯例,把王通的《太平十二策》下发给各位公卿大臣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王通遭到诸位大臣的攻击,他的《太平十二策》也备受非议。面对大臣们的非议,已近暮年的杨坚很是为难,只是任命王通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这样的局面,伤透了这个年轻人的心。

凭借着年轻人的敏感,王通意识到大隋王朝的现状,并不能让自己实现满腹的治国理想,这个倔强的年轻人,选择了离开,他决定不再踏进官场半步。

吹面不寒杨柳风,王通虽为大一统的帝国打开了思想大门,但是春意仍然料峭,寒气并未完全消退。王通西进博取功名的计划严重受挫,很是郁闷,于是便放声高歌创一首《东征之歌》,长叹而出长安: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
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
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
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吁嗟!
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杨坚听到这首歌后,有些悔恨,赶紧托人去请王通回来,不要“垂翅东归”。但是,去意已决的王通对杨坚说:“我有先人留下的茅草屋,足以遮蔽风雨;薄田足以供粥;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就算是我接受您够多的赏赐了。”

九头牛拉不回头的牛堪称犟牛,皇帝挽留不住的才子算不算狂人?王通执著着,杨坚失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