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曲阜:沂河尼山沐清风
发布日期: 2019-08-21 浏览次数:17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作者:宋冬梅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悠悠沂河,巍巍尼山,述说着这里厚重的人文和历史。曲阜,更因是孔子的故乡,而享誉中外。作为文化重镇,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其思想学说在春秋时期就从曲阜出发,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作为道德高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于两千五百年前就从曲阜发端,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格,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成为世界文明之“东方翘楚”。
  “金人铭”里的廉洁家训
    在曲阜城东北处的高埠上,有一座古老的鲁国祖庙——周公庙。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
    在周公庙的第三进院落,十几块高低错落的石碑见证着周公庙的历史风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金人铭”碑。此碑立于清道光年间,由当时孔子七十二代孙、官任内阁中书的孔宪彝撰写。其中的碑文,除了“金人铭”的铭文之外,还提到了孔子于2500多年前在太庙观看“金人铭”的典故。
    关于“金人铭”的内容,历史还需翻回伯禽就封鲁国时的情景。周公被封,儿子伯禽替父就任,周公恐其年少不能胜任,临行前便亲书铭文于老管家“金人”的背上,并叮嘱“金人”经常站在他身前,让他随时看到,以免忘记自己的训诫,“金人”背上的铭文就是著名的“金人铭”。铭文中,周公对即将赴任的儿子不倦教诲,充满了恳挚而迫切的父子情、父母心,如涓涓清泉,回环不息,其言谆谆,其意切切。纵观通篇内容,主要是告诫伯禽:一要少言慎言,毋多生事;二要防微杜渐,谨慎小恶;三要礼贤下士,屈己尊人;四要淡泊名利,处下不争。
    孔子当年曾走进周公庙观此铭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颇为感慨,告诫弟子说:“小子们,请记着!‘金人铭’中的语言虽然简单,但中情于事。如果按照这个训诫来行身处事,就会少惹是非,避免灾祸啊!”
    孔子主张的“敏于事而讷于言”、痛斥“巧言令色”之徒等,都源自于“金人铭”;当弟子子张询问做官之道时,孔子教导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金人铭”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金人铭”承载着圣人家训的智慧而熠熠生辉,以至于我们今人读来,仍然犹如甘泉醴酒,字字珠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历经沧桑岁月的鲁国祖庙——周公庙,却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静静地坐落在曲阜明故城东北角,远离嚣世,波澜不惊,一如周公生前“不求名利,矢志为国,终生操劳,死而后已”的廉洁勤政精神而流芳百世。 
“诗礼堂”里的家风规矩
    圣人遗风今犹在,礼门义路家规矩。在曲阜孔庙东路承圣门后面有始建于宋代的“诗礼堂”,明弘治时为了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命名。清康熙、乾隆来曲阜祭祀时在这里听孔子后裔讲经,乾隆还题写“则古称先”“诗书礼乐”的匾额和对联,赞誉孔子及其家风。
    孔氏家风,有“诗礼传家”,而获得“长见识,知规矩”的常识,来自于《论语·季氏》记载的一则“庭训”故事:一次,孔子闲居,站在院中,见儿子孔鲤从堂前走过,便问道:“你最近学过《诗》了没有?”,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说法,来自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层社会之间人与人交往谈话,时常会引用《诗经》中的经典,如果不学《诗》,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就无法与人交谈。孔鲤受到父亲的追问和提醒,于是退而学诗。又一次,孔鲤又被父亲叫住,问:“你最近学过《礼》了没有?”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代表当时的规章制度以及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不学礼,则难以立身处世;而知书达礼,是立身处世必备条件,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家训,历来传为美谈。孔氏后裔,作堂私第,名以诗礼,整齐门楣,勿忘家声,示不忘“过庭之教”。
“冷板凳”上的不徇私情
    孔府,是历史上著名的衙宅合一的衍圣公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撰的这幅孔府门联,道出了这座千年府邸所彰显的文化功能。从孔府的亭台楼榭、匾额楹联中,也处处可见儒家“道德文章”的正面引领,但从历史和现代廉政教育的视角看,也有作为儒家崇廉尚勤教育的历史遗存,比如“冷板凳”“戒贪图”等“红色警戒”文化符号。
历史上的孔府,常有“达官贵人”出没,常被孔府主人请为“上座”,但在孔府大堂与二堂相连接的穿廊下,却有一对明代嘉靖年间留下的大长红漆木凳,据说明朝内阁首辅严嵩——“严阁老”坐过这条凳子,因而被称为“阁老凳”。
    “阁老凳”,来自于“严阁老”来孔府求情的故事。传说严嵩于明朝当权时,曾做过不少坏事,后来受到弹劾,心里很是不快,四处寻门子为他求情。因为他的孙女嫁给了当时的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所以严嵩的罪行被揭发后,为求免罪,急忙专程跑到曲阜来,恳请衍圣公能到当朝皇帝面前为他求情,但是衍圣公孔尚贤深知严嵩父子奸权,作恶多端,而不愿徇私情,于是就把他冷落在长凳上,让他等了很久很久,不与相见,没有回话。后来,人们便习惯地称此长凳为“冷板凳”。
    现在,凡来参加现场教学的拜访者,听了“冷板凳”的故事后都不由自主地坐一坐,于唏嘘之中冷静思考其中的意义,“吾日三省吾身”的意味油然而生。
   党员干部在孔府戒贪图前接受廉政思想教育
“戒贪图”里的清廉警示
    在孔府内宅里,有一道面向朝里的屏门,屏门上画着一幅寓意深刻的图画——“戒贪图”。画中有一貌似麒麟的神兽,名字叫“犭贪”,它的最大特点是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描绘了“犭贪”的四周有彩云,彩云中有被它占有的宝物——“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这些宝物,已经让它应有尽有,但是它仍不满足,仍然张开血盆大口,目不转睛地对着天上的太阳,企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据说,无穷的贪欲却使它到头来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结局。
    明清时期的孔府主人,每当外出公干经过这里时,家人都会高喊:“过贪了!”“过贪”之意,一语双关,一则提醒主人即将走过“戒贪图”,二则警醒主人做人做事,不可“过贪”。
    孔府主人将此图制作于内宅门出入口,在于提醒自己及孔氏裔孙要立身以正,为官要清,不要贪得无厌。孔子一生“志于道”的追求,重义轻利,他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戒贪图”告诫孔氏后裔要警钟长鸣,牢记圣人教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冷板凳”和“戒贪图”所在的孔府,除了作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之外,又被济宁、曲阜两级纪委辟为“纪检人·廉勤线”的现场教学点。这里的廉物廉事,对于促进传统儒家优秀廉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设“廉洁曲阜”,正发挥着扬清风正气、筑思想防线、建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9年第16期 作者: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