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五福人生与孝亲之道
发布日期: 2019-07-02 浏览次数:152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富荣
    摘要: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生,“五福临门”是华夏祖先对每个华夏儿女的祝福和祈愿。何为“五福”?“扬名声,显父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吗?孝是中华文化之大本,实现自己圆满幸福的人生,和孝有什么关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志夺气衰”,如何帮助父辈“养志”,找到人生的目标?
 
    关键词:五福   立身   行道    老人养志
 
    幸福人生,是每个人所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要求和理解也不一样,有人觉得有钱就幸福了,有人觉得有健康就幸福了,有人觉得孩子成才就幸福了等等,会有无数的答案出来,如果幸福指数可以打分的话,每个人能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多少分?虽然每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一定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圆融,当人生越来越圆融时,人的价值、人生的幸福指数就会升高。做人何为幸福?怎样才叫有品质的人生?
 
    一、五福临门
    《尚书·洪范篇》中讲到,人生要追求五样东西,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常说的五福临门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样东西构成了完美人生。如果人生按100分来计算,缺一样扣20分。五福当中有一福叫富贵。富贵里面有一福叫作富。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财富。原来,很多人拼命追求的发财致富,只是五福当中一福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有人只关心百分之十,把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生命丢掉了。
    1、长寿  人生第一大福就是长寿。离开这一福,后面的富贵、康宁、好德就无任何意义了。
长寿听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很多人总以为长寿是自然的,其实不然。回顾一圈我们身边的人,真正的能够长寿的,有多少?如何得长寿?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中庸》中讲“大德必得其寿。”想得长寿,做人做事,要符合道、符合自然,生命才可能长久。心要简单、清净、不争,不生气,不怨人,不牢骚。
有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酒色财气似垛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跳出这垛墙,不是神仙也长寿。”常人的思维里,都想给自己的儿孙留下财产,孩子真的需要吗?《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盈,我教子,惟一经”,用圣贤的经典,把孩子教育好,让他长大之后自己挣钱,子孙的兴旺发达,是更高层次的“长寿”。
    2.富贵  富和贵是中国人所热爱的。古人不是不爱钱,也不是不喜欢钱,孔子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表达,点明了我们古人对富与贵的态度。
    “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出自《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
    由此可推,何为“富贵”?有钱叫富,受人尊敬叫贵。做生意发财了,叫富人,但未必贵。如果有钱还能受人尊敬,才是真正的富贵,钱用来提升自己尊贵的身份,即人一生追求的一种贵气!
    3.康宁  “康”,健康,没有病,“宁”,没有灾。无病无灾,就是有福。现代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在下降。而古代医生并不多,药品也不多,为什么古人生病少而现代人生病多呢?这个疑惑,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已经有这个问题了,记载如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可见,上古之人,顺道而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所以,古人强调养生,不强调治病。
    4.好德  一个人爱好什么,也是有没有福气的表现。《论语》里面讲,“未有好德如好色者也”。从一个人好德还是好色,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智慧。有智者好德,愚者好色,好德是有智慧的表现。中纪委公布了一个数字,百分之九十五落马的高官都是倒在“色”字上。好德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把信心作为你终身的追求。有信心叫有德,没信心叫没德。要热爱信心、热爱正气。厚德载物,养吾浩然之气。
    5.善终  何为善终?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叫善终。寿终正寝,即活出每个人本该活到的寿命,现代社会疾病、各种意外,真正活到寿终,也是需要有福气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正寝指死的时候是死在家里面,不是死在别的地方。死在医院里面不算善终。死了以后,儿孙送终,安放在家里面,在最中间的屋子里面来祭奠,这个叫正寝。有很多老人到了晚年,生病害怕去医院。就是怕进了医院再也出不来,就不能善终。无疾而终就是没有病、安然而逝。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涵盖了人生由出生到逝去的全过程,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在追寻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如此圆满的人生追求,该如何去实现?从哪里来寻找到实现五福人生的力量源泉?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
 
    二、孝乃五福之源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以宗法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不孝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孝经》曰:“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开篇就讲:“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汉字的“教”字写作“孝+文”,中国的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何为孝?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孝是基于自然联系和长期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尊敬与感激之情。
    孝到底有多重要?《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顺从兄长之道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之神;伟大的孝道,将充塞于天下,磅礴于四海,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它不能达到,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它不能解决。
    如何做到孝,怎样做才算是孝?《孝经》中也有非常明确的阐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1.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了解了人性,就可以和天地一样伟大,像天地一样化育万物。《中庸》里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当了解了人性,把人性之美做到完善,就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华民族的祖先,对生命的认知在所有民族中,是最高层次的。因此,爱惜世间万物的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孝。
    五福之中,第一福就是长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间,为死生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于这个观点,后世有了太多的曲解,觉得这是对后代的束缚,对子孙个性的禁锢,果真如此吗?随便浏览一下当今的新闻,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很随便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有意无意的伤害自己的身体?有多少人,以牺牲健康、生命为代价来获取所谓金钱、快乐?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爱的滋养、辛勤的照顾下,才拥有这个健康的身体。让自己健康,是对父母之孝的起点。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很多人会觉得很难,普通人很难达到,联想到的是伟大的抱负,好比北宋朝著名理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伟大的人生格局,是很多人向往的,但却是一件常人无法期及的事,真的如此吗?其实很简单,之前的眼光太多的关注于“扬名后世”,而忽略了前面最重要的话,即:立身行道!
    立身,从做好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开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话不是要求每个人不思进取,不能有远大的理想,而是让人做好本职工作,尽自己的本分。
    “在其位,谋其政”,在现在的位置上,把该做的事情尽可能完整的做好,积蓄力量和经验,就会达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状态。同样的道理,在《道德经》中也有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可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不难,从立身开始,把自己做好了,就一定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立身,是扬名的开始,也是孝的终极追求:“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行道,即在道上。怎么样算在道上?传统文化中给了每个人行道的标准,只要按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在行道、在道上,就在尽孝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生就是关系,离开了关系,人无从定位,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扬名于后世”,就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中庸》中提到的“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如何处理这五种关系?《孟子》中做了明确的阐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大学》中讲:“为人君,至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各自的位置上,遵守这个位置所该遵守的准则,就是在道上,在行道。
    尽孝,得孝之终,真的会得到圆满人生吗?答案是一定的!《中庸》中讲:“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三、父母,不是夕阳红,是火炬手
    父母是生命的源头,是家族的“树根”,是家族传承的“火炬手”,父母的志向,决定家族的文化、生命的传承。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的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有很多的不适应,没有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有的帮子女照看孩子,有的养花、养鸟、养宠物,还有甚者是自己在家,成为“空巢老人”,他们的生命、生活状态,对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帮父母养志。孟子说“养吾浩然正气”,很多老人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衰气”,是因为没有志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人养鸟、养狗,但不养志,活着没有意义,没志向。“三军不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现今形式下,新时代的子女,对父母的孝,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父母找到自己的志趣,让他的晚年有一种信念,找到新的人生意义,成为“朝阳”而非“夕阳”。
    引导父母续写家谱、写回忆录,是帮老人养志不错的方法。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棵大树,祖宗父母是树根,子孙后代是树干、树叶,根深才能叶茂。通过续写家谱,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自己的祖先,自己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是祖辈们一直的坚持,那些优秀的品质的传承,是后辈子女用不尽的财富;写回忆录,让老人回忆自己或平顺、或艰难的一生,从中找到生活的力量。且人都有追求意义感、成就感、价值感的本能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会重新找寻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可以真正的有一个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指出了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吾日三省吾身”,从修身开始,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而这一切,从孝亲开始,“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五福人生,从孝亲开始。(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