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为政之要在知民
发布日期: 2018-10-11 浏览次数:54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在孔子那里,社会管理者应该怎样对待臣民,是积极主动地“知民”,还是采取“愚民”政策?这似乎是很清楚的事情,因为《论语》中明确记载了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般理解为只能让老百姓按照统治者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言而喻,这是典型的“愚民”言论。
    其实,孔子的本意还真的不是如此!事实上,单就孔子此语,古今的确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该句如何句读上。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沿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古人何晏、邢昺,今人杨伯峻等都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样,后来许许多多的学者对孔子此语采取了批判态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然而,借古代文献材料的出土问世,这一似乎铁定的理解终于得到了重新认识。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郭店楚简,其中有《尊德义》一篇,对正确理解孔子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该篇简文记载说:“尊仁、亲忠、敬庄、归礼,行矣而无违,养心于子谅,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这里强调,为君者要培养爱人之心,尊重贤人,亲近忠信之人,行为不违背人的本性,是教君向善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承上而这样断句,而不能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因为这里强调的是对“民”的引导。在句式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一样,既然这里不可能是教君如何愚民。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楚简中所谓的“道”与《泰伯》中的“由”相对应,“道”即是“由”之意。这里,我们看不到孔子有任何愚民的思想,相反却看到了孔子教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孔子爱民,主张对“民”采取进行教化的态度,如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大国,应当恭敬从事,诚信无欺,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征用劳动力应当不违农时,由此可见孔子具有爱民之心,强调国家在使用民力时要照顾到百姓的生产生活。孔子还主张藏富于民,主张在富裕的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教化。透过《论语》等典籍中孔门师徒的问答,处处可见孔子对民众的关爱,这与所谓“愚民”丝毫都不搭界。
    诚然,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孔子基于对民情、民性的认识而提出的。在孔子看来,君子治理百姓的前提是要做到知民情、懂民性,即要了解百姓疾苦,从百姓实际出发,由此制定的国家政策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如果执政者想为民所想,急为民所急,百姓自然会听从其命令;相反,如果背离百姓意愿,则会招致百姓的怨恨,即便表面上顺从,内心也将产生憎恨,长此以往,必将产生邪僻行为,最终导致国家的败亡。
    其实,文献中还有不少材料可以作为旁证,例如,在《孔子家语·入官》中记载有孔子这样的话:“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这里强调了解百姓,主张“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即所谓对民众的“知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刚发现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就有周文王的临终遗言。文王告诫儿子,举例子说到当年古代的圣王为什么能够做得好。他说到舜,舜长期在民间,“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他长期在民间耕作,长期在基层,便能够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能“顺民情”,从而掌握了百姓管理的“中”。
    从西周初年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已经是政治思想的主流。孔子“宪章文武”,崇拜周公,重民、保民的思想在孔子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纵观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确特别强调国家治理中的以民为本,他真正看到了民众对国家的价值作用,从而执政者要引导百姓发挥他们的善性,以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