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学习用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发布日期: 2017-07-31 浏览次数:52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习近平主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讲“大学之道”,讲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被称为“大人之学”,培养“博学可以为政”的人才,以将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特别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大家的天下,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各尽社会义务。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此即《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臻至“至善”之境,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勇于担当,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完全一致,它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包含着诸如“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与“推己及人”等在内的诸多儒学理念。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或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穷理”,亲历其事,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定。 修“身”落脚于修“心”,“心正而后身修”,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就像孔子继承了三代以来的历史文化那样,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和社会精英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担当道义,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有高尚的理想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深厚的社会教化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培养社会管理人才。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这是“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他称赞说,“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近代以来,社会剧烈动荡,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的时候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工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等场合也曾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它包含了个人、社会、国家各个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通相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现在,时代呼唤民族精神,国家需要担当意识,知识分子应该自觉叩问良知,自觉胸怀大局、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主动维护国家利益,把民族复兴作为沉甸甸的责任,化为踏踏实实的行动。(原载:《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