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中华传统八德的时代省察
发布日期: 2017-06-05 浏览次数:159 来源:孔子文化季刊 作者:杨朝明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造,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髓的,可以归结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无论从文化特性看,还是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它的地位与意义都不可小觑。传统八德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凝结,深深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德与道密切相联。孔子说得好:“道以明德,德以尊道。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行。”道属于价值信仰,德则是行为规范。道与德二位一体,相辅相成。信仰决定德行,德行体现信仰。有怎样的信仰和追求,就有与之相应的为人处世方式,视听言动体现着德性,德性高的人自觉视岗位如道场。诚如“五常”与“八德”的关系,有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奉,才有八德的具体表现。
    道德属于文化的本质。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人就已走出了“尊命”“尊神”的历史,转而开始“尊礼”。礼乐文化是人文理念很强的文化,例如人们重视祭祀却“事鬼敬神而远之”,着眼点还是现世的秩序。如何处理好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怎样在“人心”“道心”之间“允执厥中”,如何在“天理”“人欲”之间“好恶有节”,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为了共同生活的和谐美好,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德”,也出现了许多的概念与归类。北宋以来,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称连用的越来越多,有的称之为“八德”,有的还称之为“八行”或“八端”,以之涵养良知良能,视其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八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内核,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荣辱观、审美观,它属于文化的底层或深层,决定和影响着制度、物质等层级的文化。
    八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八德”概念形成后,也有人试图进一步整饬与发展,出现了八个德目的新表述,但认真研究其内涵与内在关联,都不如传统八德显得更为严谨齐整。八德之间有一定的并列关系,也可视为相互递进的两个层面:孝、悌、忠、信为第一个层面,即正心诚意的内在修为;礼、义、廉、耻为第二个层面,是个人修为的外化。前者属于做人做事的修身层面,后者则是为政治国不可或缺。在八德中,孝与悌、忠与信、礼与义、廉与耻,意义相邻相近,也可组成几组概念,同样是层层递进。
    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爱与敬,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与神圣观念,儒家学说的仁爱精神与敬畏观念,可谓殊途同归。但是,二者在培养爱与敬的途径上有所不同。中国历代重视孝悌,孔子说“人道政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又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所以八德始于孝、悌。孔子教学“先之以诗书,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成之以文德”,目的在于使人“成德”。儒家思想的中心也是教人“入德”,传统的“大学之道”在于使人明德向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中华人文文化精粹的八德,在爱与敬的培育方面或将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应该成为铭刻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训诫,成为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担当,德行修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但为政者起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要做守德的模范。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格外强调“为政以德”,由为政者的“正”引导全社会的“正”。为政者要积极践行八德,具有德政主体意识,自觉加强德性修养,按照八德的要求去做。
    八德的施行需要制度的保障,德厚者进,德薄者退,以引导全社会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新的时期,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是继承前人道德智慧,推陈出新发展道德的需要。修好“八德”,提升个人素养,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载:《孔子文化季刊》2017年第一期, 作者:杨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