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八德诠解(五)丨媳妇能“孝”最关键:千万不要做咆哮尊长的恶妇
发布日期: 2017-04-21 浏览次数:145 来源: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 作者:周海生
编者按
  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男女成亲,结为夫妇,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人生大事。在中国传统社会,婚姻要有“六礼”,即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程序。之所以对婚礼如此敬慎庄重,就是为了“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

立夫妇之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夫妻之道,有义则和,无义则离。夫妻,本不是骨肉之亲,结合之后,苦乐与共,休戚相关,而组成幸福和美的家庭,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丈夫对妻子有情有义,妻子对丈夫温柔顺从。夫义妇听,互成其美,既是婚姻生活幸福的基石,也是恭谨顺亲的体现。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正如《郑氏规范》所说:“家之和与不和,皆系妇人之贤否。”在很大程度上讲,妇人的德行如何,能否真心孝顺公婆,对于夫妻和美、举家和睦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班昭首次对妇女应遵从的道德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说,司马光《温公家范》又进一步丰富其内容,提出了“柔顺、清洁、不妒、俭约、恭谨、勤劳”的“六德”说。无论是“四德”还是“六德”,古人强调最多的,还是妇女的温和柔顺。唐代的《女论语》谆谆告诫天下妻子,处家之法“以和为贵,孝顺为尊”:对待公婆要“如同父母”,努力做一个敬事顺承,传教庭帏的贤妇,千万不要做“咆哮尊长,说辛道苦,呼唤不来,饥寒不顾”的恶妇。明成祖徐皇后所撰《内训》也强调,女子应当具备“孝敬仁明,慈和柔顺”的德性,侍奉公婆必须做到“乐其心,顺其志,有所行不敢专,有所命不敢缓”。《女诫》云:“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假若妻子违背了恭谨柔顺的原则,必然会对家庭和睦产生不良影响。
  千百年来,见诸史书的孝妇比比皆是。
  明朝夏诚明的妻子王氏,是无锡一带的农家女。有一年遇到灾荒,颗粒无收,偏偏丈夫又出了远门,王氏不忍二老挨饿,日夜勤苦纺织,想方设法挣点钱,给公婆做点好吃的,而自己则每日以米糠和野菜充饥。有一天,婆婆到厨房来,正好看见儿媳吃野菜。婆婆看着眼前这一切,感动得眼泪直淌。王氏吃糠咽菜孝敬公婆的精神,受到时人尊重。同村有个贡生,每次走过王氏家门的时候,必定在门外毕恭毕敬地鞠三个躬,以示对王氏的尊敬。

孝妇顺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孝妇顺亲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唐代,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琯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几乎不能咀嚼食物。崔琯的祖母唐夫人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婆婆虽然不能够自己吃饭,但身体依然康健。长孙夫人病重的时候,召集家中的老老少少,对大家说:“我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因为有个孝顺的儿媳。可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她的,但愿你们这些孙媳妇们,个个都像她这样有孝敬的心,我就满足了。”后来,崔氏一门兴旺发达,官至尚书、藩镇节度使的就有数十人,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唐夫人以乳汁喂养婆婆,若非真心至爱,是断然做不到的。古语云:“有孝亲之心,不患无事亲之法。”也正是这份孝心,开启了崔氏世代相传的孝亲家风,造就了博陵崔氏终唐一世的辉煌昌盛。
  看看古人是如何孝顺父母的,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如果仍然不能警觉醒悟,起而效法,那就真是“枉着人间服,枉食人间谷”的不孝之子,终将为人所不齿。
  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父母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父母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每一个人都应怀感恩之心,饮水思源,摒弃自私与冷漠,懂得关怀与体贴,不慕富贵荣华,不贪功名利禄,思报父母于细微处,敦行孝道于平常时,用真诚的孝心,陪伴着年迈的父母,安享天年。莫等到时过境迁,父母长逝,空抱终天遗恨!(摘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孝德诠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文章作者:周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