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国虽大,好战必亡
发布日期: 2017-04-14 浏览次数:114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2015 年4 月21 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作《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他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 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
    “国虽大,好战必亡”,典出于《司马法》第一篇《仁本》,其中说:“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是我国战国时期写定的军事著作,该书首篇以“仁本”为名,认为即使战争也应以仁为本。战争的原则应该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既然一切战争都应以仁爱民众为本,那么,即使国家强盛,好战也必定走向灭亡;即使天下太平,忘掉战争准备,也必定处于危险之中。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指出好战的国家必然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和平与战备的关系就像“文武之道”,《孔子家语·观乡射》记孔子说:“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当年,齐、鲁两国举行会盟,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担任相礼。
    事前,孔子提醒鲁君:“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遂取得了夹谷会盟的成功。
    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五也引述了《司马法》中的这句话,继而接着说:“《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群书治要》卷四十七《政要论》中说:“好战者亡,忘战者危。”明朝的《筹海图编》则说:“治兵然后可以息兵,讲武而后可言偃武。”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一直奉行和追求“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从来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而今,中国依然奉行和平外交原则,中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明确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原载:《山东画报》,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