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为何孝?如何孝?世上至大莫如孝!
发布日期: 2017-04-11 浏览次数:189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 作者:周海生

    编者按: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自即日起,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诗经》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自从我们呱呱落地,母亲就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多年后午夜梦回,耳边萦绕的仍然是母亲伴我们入睡时吟唱的那首歌谣;自从我们蹒跚学步,父亲就用他那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多少次离家远行,脑海闪现的依旧是父亲送我们出门时殷切的叮咛。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心中总有一个家,那里有倚门相望、期盼儿女归家的爹娘!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回想人生的每一步,无一不是父母给了我们最真挚、最深切、最厚重的关爱。然而,当岁月流逝,牙牙学语的孩童慢慢地长大,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我们是否留意到,母亲的青丝已变为白发,父亲的腰板也不再挺拔?
  蔡元培曾说:“受人之恩,不敢忘焉,而必图所以报之,是人类之美德也。而吾人一生最大之恩,实在父母。生之育之饮食之教诲之,不特吾人之生命及身体,受之于父母,即吾人所以得生存于世界之术业,其基本亦无不为父母所畀者,吾人乌能不日日铭感其恩,而图所以报答之乎?”世人于一饭之恩,尚且想着知恩图报。世上还有什么能够与父母的恩情相提并论的呢?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孝敬之行,即便斥之为禽兽,也是毫不过分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无价,父母恩重。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也不论是功成名就还是平凡一生,我们都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那就是“孝”——孝敬善待我们的爹娘。看到父母日渐衰老,哪一个人又能无动于衷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在流动的生命长河中,用真挚的爱,为父母沧桑的岁月,献上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

为什么要孝? 

  为什么要孝?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而言,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人应该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恩情。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哺育我们健康成长,教育我们处世做人,我们个人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归功于父母的支持和关怀。父母恩情,如山重,似海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的父母心怀感恩呢?
  《孝经》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出于人类天然的血缘亲情,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可谓发自内心,心甘情愿,不求回报。舔犊情深,古今中西,概莫能外。孝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所引发,无论是尊敬的心情、愉悦的神色,还是奉养的行动,都是出于道德的自觉,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父子之道,天性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红楼梦》第十六回里写道:“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意思是说孝养父母是普天下的头等大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贫富贵贱,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尽孝道,其他的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赡养父母要尽心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当中,保存了许多描写父母子女亲情的篇章,堪称孝子之思的典范之作,其对父母亲恩的感念如涓涓细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至今读来,仍然让我们心潮起伏,深受感染。
  《蓼莪》篇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人子不能终养父母的哀伤凄怆: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省略译文)
  《蓼莪》这首诗,声声泪,字字血,将孝子失去父母的悲苦和不能报答亲恩的痛楚写得哀婉动人。宋人严粲曾经感叹道:“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这种怀念父母的孝思情感,在中国人的生命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
  父母对子女的爱,其感情深厚程度,没有什么能够与之比拟。然而,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却日渐衰老。子女成长一天,父母就衰老一日。人老之后,劳动能力逐渐衰减,如果没有财物积蓄,就会衣食无着;即使衣食无忧,也可能因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而行走坐卧皆需他人照料。假如子女成人后不思尽其所能供养双亲,又有何脸面立于人世间?


养亲要尽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养亲,既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最低层面的要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标准。孔子曾经问自己:“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在公务中事奉公卿,在家里事奉父母兄长,丧事不敢不尽力,饮酒也不贪杯,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在孔子看来,事奉父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养亲?那就要做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善事父母”。想想父母养我之恩何其深厚,我之孝养父母又怎能苟且敷衍?为人子女,假如不能为父母调其饮食,娱其耳目,安其寝处,尽心竭力使父母过上安乐的生活,如何能称得上一个“孝”字,又如何能当得起一个“善”字!(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节选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孝德诠解》,作者:周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