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诗经》里的成语: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发布日期: 2024-03-14 浏览次数:130 来源:《走进孔子(中英文)》 作者:周春健
经典原文
 
《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成语讲解
自古以来,形容新婚时的喜庆欢乐场面,最常用的成语恐怕要数“燕尔新婚”或“新婚燕尔”了。例如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在《倩女离魂》第三折中说:“若肯成就了燕尔新婚,强如吃龙肝凤髓。”明代著名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第八回也说:“话说西门庆自娶了玉楼在家,燕尔新婚,如胶似漆。”都是这一成语的典型用例。这里的“燕”,不是燕子,而是通“宴会”“宴享”之“宴”,是欢乐的意思。“燕尔”一词,恰可以形容新婚夫妇和乐、亲密的情状。
图片
《倩女离魂》书影
《诗经》当中有许多诗篇属于“婚姻家庭诗”,其中有一类叫作“弃妇诗”,反映《诗经》时代妇女被弃逐的主题,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有两首诗合称为弃妇诗的“双璧”,最为有名,分别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成语“燕尔新婚”出自《谷风》。
《邶风·谷风》一共六章,每章八句,在风诗中算是篇幅较长的。该诗写一位女子德行美好却被丈夫抛弃,充满了对丈夫负心和自己命运不公的哀怨。全诗风格缠绵悱恻,怨而不怒,是《诗经》中艺术性很强的代表作品。
第二章点明“弃妇诗”的主题,称:“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是讲女子被弃逐,离开夫家走在路上,心中充满矛盾和痛苦。她埋怨丈夫的无情,毕竟夫妻一场,不能远送也该近送,可女子前脚刚出房门,丈夫便关门闭户不再理会。想到这里,女子心里万般苦楚,于是诗中用了反衬和比喻的双重修辞手法,称谁说荼菜(即苦菜)是苦的?在她尝来却如同荠菜一样甘甜。越是这样说,越能想见女子内心之无比悲苦。本章的结尾,诗人又打了一个比方,同时展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场景,即“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里的“宴尔新昏”,就是后世“燕尔新婚”这一成语的前身,二者意思完全一致。“昏”与“婚”两个字,是古今字的关系。随着汉字表意要求越来越精确,便产生了加了女字旁的“婚”,在结婚、婚姻这一意义上便多使用“婚”这一字形。“昏”这一字形,遂逐渐专门指黄昏之意了。
“宴尔新昏”一句,在《谷风》中先后出现了三次,这不是语句的繁复,而是诗人有意为之。第二章结尾运用此句,说明这位女子心情极度悲苦。宴尔新昏展现的是女子被逐出家门而丈夫与新人新婚时无比和乐亲密的场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同时对于弃妇来讲,无疑又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一边无情被弃,一边却燕尔新婚,没有比这更令人心碎的了。如此运用,在艺术上起到了极为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开头四句是:“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女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是,自己被丈夫嫌弃而遭弃逐,并不是因为自己品行不好。恰好相反,自己只是由于新人的对比显得形容憔悴(“泾以渭浊”),而自己的品行却端正贤良(“湜湜其沚”)。想到这里,女子又觉得内心不平,于是再次以“宴尔新昏”表达自己的哀怨,责备丈夫未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品行高洁(“不我屑以”)。
“宴尔新昏”第三次出现在最后一章。女子回想当年与丈夫共同过苦日子的艰辛生活,女子勤劳能干,竭力支撑家庭生活,也曾经不辞辛苦腌制咸菜以抵御冬日无菜岁月(“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未曾想,丈夫在生活变好之后不念旧情,反而将结发妻子抛弃而迎娶新人,原来的妻子成了抵御严冬的腌菜(“宴尔新昏,以我御穷”),命运对于这位女子来讲是何等不公!
按照《毛诗序》的说法,《邶风·谷风》一诗表达的是“刺夫妇失道”的主题。意思是说,邶地(属于卫国)的民风不太淳朴,导致丈夫喜新厌旧抛弃贤惠妻子的事情出现,这是由于邶地统治者本人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好,以致上行下效,使“国俗伤败”,这是值得讽刺批判的。《诗经》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诗篇,来达到教化后世统治者检点自己行为,以营造良好民风的目的。从这一点说,《邶风·谷风》具有深刻的政治教化意义。
图片
毛苌像
 
文化拓展
《谷风》第二章末尾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两句,拿丈夫、新人的亲密和乐,与女子被无情逐出家门作一对比,更反衬出妇人心境之痛楚。
饶有兴味的是,诗人形容丈夫与新人新婚的亲昵恩爱,用了一个“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比喻,即把新婚夫妇间的亲密比作兄弟之间的亲密,这在今天看上去颇有点不伦不类。理由是,假如这一比喻能够成立,实际暗含了这样的前提:第一,兄弟关系被认为非常亲密,而且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第二,兄弟关系的亲密程度要在夫妇关系之上,否则便会导致比喻失衡,也就起不到修辞的效用了。然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夫妇关系的亲密程度当然要高于兄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编第二章第1127条即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虽然属于法律条文,却是按照与主体关系之亲疏近远来制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诗经》时代的人们,到底是怎样认识兄弟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究竟哪一重关系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更为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小雅·常棣》一诗中找到答案,这也体现了《诗经》时代的“兄弟夫妇观”。《常棣》一诗共有八章,每章四句。其中第一章所谓“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便很好地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兄弟观念。在时人看来,兄弟关系在所有的伦常关系中是最重要的,其他所有关系都比不上兄弟关系亲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在当时是一种共识。后面几章提到的妻子、友朋,关键时刻皆比不上兄弟的无私帮助(“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之间即使偶有摩擦也无碍此一认识的成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究其因,恐怕在于兄弟关系属于“天伦”,有亲密的血缘关系;而无论夫妇还是朋友,皆属于“人伦”,不及“天伦”亲厚。在早期中国宗法社会极其注重血缘关系的背景下,“莫如兄弟”自然是可以成立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比喻,自然也就可以这样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