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圣人家学、家教、家风
发布日期: 2024-02-11 浏览次数:86 来源:《圣人家风》 作者:孔丽
四氏圣人家风形成后,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使家族保持长期兴盛。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奇迹,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四氏圣人家风能够长盛不衰,不是偶然,而是缘于总结出许多维系家风传承发展的载体和途径,集中表现为家学和家教。一般家庭多有家教,而多没有家学。圣人家族能够保持思想文化的高度发展,主要在于重视家学的传承,并在家学传承中探索出了系统、科学的家教方法,从而使家风得到不断发展提升。
(一)圣人家学
家学,是家族内世代传承发展之学,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传承发展的主要方式。家学的发展兴盛需要数代人不断传承积累。前人将毕生的探索、研究教于子孙,子孙再继承先辈遗志,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再教于其子孙。如此传承、积淀了好多代,知识学问渐成系统,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家学。可以说,家学是家族精神相承的主要载体,是家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承的纽带。
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族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家学,特别是孔氏家族,家学发展最为兴盛。孔氏家学是指由孔子及其后裔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学术文化,以孔子整理的“六经”及儒家其他典籍为基本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氏家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两汉时期,孔氏家学达到了兴盛,在经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以孔安国为中心整理训解的《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等,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整理孔子和其他先祖的遗说,形成了《孔子家语》《孔丛子》两部家学著作。著名学者李学勤认为:“今传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着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在他看来,《孔丛子》《孔子家语》作为孔氏家学的重要内容,并不是伪书。这种看法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文化兴盛,孔氏家族不仅凭借着家族文化得以在战乱中持续发展,而且家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治学范围更广。孔氏学有所成的可考人物有三十多人,他们的研究更为广泛,涉及经学、历史、文学、艺术、历法等。如孔子二十二代孙孔衍著述多、涉猎广,“博览过于贺循,凡所撰述,百余万言”(《晋书·孔衍传》)。隋唐时期经学渐渐复兴,孔氏学者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多人通过科举入仕,总体上保持经学研究的路向,特别突出的是孔颖达。他主持编撰《五经正义》等,形成了唐代义疏派,引领经学发展到新高峰。宋元时期,孔氏家学在文学与家学志书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孔传著有《阙里祖庭记》《东家杂记》《孔子编年》《祖庭杂记》等家学著作,其中《东家杂记》被学者称为“最早的孔氏志书”。明清时期,孔氏子孙在经学、考据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孔继汾、孔继涵、孔广森、孔广林等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可见,孔氏家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既是儒学的重要部分,引领、补充着儒学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内容和特色。通过孔氏家学,既可以看出孔氏家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也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整个儒学的发展轨迹。这正如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所说:“阙里家学,盖二千年而每随国故为兴替,君子观此亦可以识世运矣。”
孔氏家学浩瀚繁富,不同著述在内容、风格宗旨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它们所潜藏的思想精要又是一致的。对此精要,孔继汾曾有恰当论述:“自先圣删述‘六经,以垂教万世,而后代之言‘六艺’者必折衷于孔氏。……后之子孙守而弗失,凡有著作类不敢骛隐怪而背遗经,家乘所传,章章可考也。顾守道之儒抱经术,博雅之士尚文章,志趣既殊,著作亦异,而要以不诡于圣人之训而止。”由此可见,孔氏家学承载的精神内涵始终如一,都是不违孔子教训、思想。这些教训主要是学诗学礼的祖训,思想则是儒学经典的内在要义。孔氏家学形成后,便成为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家风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精神源泉。
颜路、颜子父子师承孔子,并将儒学作为颜氏家学的重要内容。颜氏家学也随着儒学的发展而发展,家族文化日益丰盛、系统。魏晋至隋唐时期,颜氏家学达到了鼎盛,家族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儒学大师,如颜含、颜延之、颜之推、颜之仪、颜思鲁、颜师古、颜真卿等。他们好学乐道、修身养德,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在多个领域有所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颜氏家学。他们多位居高层,对儒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颜氏家学虽由隋唐时期的高速发展转向低速发展,但家族中还是沿袭了重视家学的传统,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宗子颜太初及其子孙、颜师鲁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时期,颜氏家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家志家谱等兴盛,也出现多名儒学大家,如曲阜颜光猷、颜光敏、颜光敩兄弟及其子孙,颜钧、颜元等。颜氏家学又呈现勃勃生机。
曾点与曾子学于孔子,曾元、曾申、曾华直接学于父亲曾子,曾西学于叔父曾申,曾子四世家学相承,所学根本上来自孔子,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此后,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学是儒家典籍,特别是《孝经》等曾氏先祖的著述文章。曾氏家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儒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呈现为波浪式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先秦时期家学发展到高峰、汉唐时期家学呈现低迷状态、两宋时期家学达到兴盛、金元时期家学又是低谷、明清时期家学再次发展兴盛。尤其是两宋时期,章贡曾氏、南丰曾氏和晋江曾氏将曾氏家学推到了鼎盛,其中的曾巩、曾几、曾公亮、曾孝宽、曾布等更是家族中的佼佼者。他们优于德行才华出众,位居高层,在文学、经学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带领家学走向繁荣。尽管曾氏家学各个阶段的发展特色和兴衰不同,但在家学内涵中始终贯彻着曾子仁孝思想的底色。
孟子得孔子思想真精神,并且加以进一步阐发,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孟子》成为孟氏家学的主要内容,对孟氏家族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孟氏家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特别兴盛的是汉代经学、唐代诗歌、宋明清时期的家志家谱等。后蜀孟昶将《孟子》列入“十一经”中,对《孟子》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孟氏家学的传承发扬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不断完善的家族志书《三迁志》,尤其是孟广均主持编撰的《重纂三迁志》,成为目前研究孟氏家族内容最为完善、考证最为翔实的版本。虽然孟氏家学不同时期的内容形式都有所变化,但是仁义思想一直贯穿在家学之中。
由以上四氏家学发展的概述来看,尽管四氏家学的内容风格、发展程度等有所不同,它们的底色却是相同的。这底色是由四氏家学相近的家学内容——儒家典籍奠定的,是对德、仁、孝、义、悌等儒学要义的传承。也就是说,四氏家学都以学习发扬儒学作为基本内容,并随着儒学的发展而发展。儒学的精要作为家族精神的纽带和动力,让家族成员保持精神上的富足、品德上的高尚、修养上的自觉。所以,四氏圣人家族能够保持两千多年优良家风不坠,家族长盛不衰。
(二)圣人家教
家学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家教。家教是指对家族成员的教育、训导和规范,是传达思想、观念、知识等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是家学传承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古代的家教主要包括言传、身教、家规、家训、族规、族训、家范、家诰、家语等,是长辈对子孙知识经验的传授,更是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养成教育。家庭中一般都有家教,有良好的教育,也有不良的教育。
孔、颜、曾、孟四氏家族都是优良家教的典范。圣人家风的开创者孔子、颜子、曾子、孟子都有从事教育的经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开始就将家教提升到很高的程度。经过几十代人不断探索与积累,四大圣人家族都形成了全面、严明、规范的家教系统。
孔子作为中国首位伟大的教育家,也重视家教,教育儿子孔鲤、孙子子思,对孔氏家教奠定了很高的基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氏后裔遵循先祖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丰富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孔氏家教方式多样,主要有:家族内的言传身教,自为师友;家族专门的教育机构,包括庙学、三氏学、四氏学等;家庭的礼教规范;家族的族规、族训等。孔氏家族逐渐形成了系统、庞大而科学的教育体系。
孔氏家族特别重视礼的教育,制定了自己的礼仪规范,保存了许多特有的家族礼乐制度,并将其汇编成书。如清代孔尚任纂《圣门乐志》,孔尚忻编《圣门礼志》,孔传铎著《圣门礼乐志》,孔继汾著《孔氏家仪》《家仪答问》等。这些典籍是孔氏家族礼乐文化的系统总结,也是家族礼乐教化的重要资料,充分体现了家族诗礼传家的特色。家教对孔氏家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孔氏家学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孔氏家族两千多年家风不坠的重要保障。
复圣颜子家族特别重视家教。在南北朝时期,颜氏家族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家教理论。这主要表现在:颜含提出“靖侯成规”、颜延之作《庭诰》、颜之推著《颜氏家训》。特别是《颜氏家训》,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立身处世、齐家教子、治学事业、自省养性、养生健体等众多方面,其宗旨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可谓我国首部系统完备、体大思精的家教典籍。清时,颜光敏又作《颜氏家诫》,进一步丰富了家教内容。颜氏家族以这些家教典范作为教育子弟的圭臬,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培养了颜氏子孙重德行修养、好学乐道等美好品质,也教导他们在学术、仕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外,颜氏家族根据这些家教典籍,制定了族规、族训,以简明的形式对族人进行教育规范。颜氏家教的兴盛促进了家学的繁荣,也保障了仁德家风在颜氏家族中源远流长。
曾点严格教曾子,曾子用心教三子,曾申全力教曾西,曾子家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重视家教的风气。曾子后裔继承了重教的传统,并不断丰富家教的方法、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家教系统。如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制定了族规、家规,建立书院等。宋代的曾公亮、曾易占、曾肇、曾几,清代的曾毓墫、曾国藩等,都是重视家教的典范。尤其突出的是曾国藩,他所著《曾国藩家书》堪称中外家教的经典,将曾氏家教推向了高峰。在家教内容上,曾氏家族除了知识的教授,更重视德行的养成、孝悌仁义的践行等。在严明的家教下,曾氏家族的仁孝家风得到强化,家族中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
孟母非常重视教子,被称为母教一人,孟母三迁、断机劝学等典故堪称家教中的典范。孟子作为教育家,也重视家教,认为“易子而教”和“贤父兄之养”都是家教的好方式,旨在通过教与养达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数千年来,在孟氏家族重教的传统下,家教的方式和途径也几经变化。从父子相传、延师而教,到三氏学、四氏学的官学之教,再到三迁书院、前学后学、亚圣府小学等亚圣府办教,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家族内也制定了家训、族规,对族员的思想行为加以规范。通过家教,孟氏家族在世世代代学习儒家思想、先祖学说中,提升了道德素养,发展了以孟子思想为核心的孟氏家学,传承和发扬了以仁义思想为中心的家风正气。
总起来看,四氏圣人家教的内容不断增加,方式更加多样,教育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其中,家教形式主要表现为:有家庭中的言传身教,也有家族的族规、族训;有家中的自为师友,也有族内的书院教育;有四氏家族各自的教育,也有三氏学、四氏学类共同教育。圣人家教在圣人家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三)家教、家学、家风的关联
从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族的家教、家学、家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家教、家学、家风三者是密切关联的整体。家教是传承发展家学的途径和手段,家学是家教的基本内容和根基,家风是家学和家教的结果显现。
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的家学是圣人家族特有的部分,是圣人家风保持长久活力的精神载体和能量来源,也是维系家族成员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纽带,使家族具有精神方面较强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家学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家风的内涵特色,也保障了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圣人家学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内容,都提倡孝道、礼义、仁爱等道德理念,都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于是,四氏圣人家风都含有儒家文化内涵,是注重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并行的家风。四氏圣人家学又随着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充满生机。这就为家风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增加了家风的活力和生机。同时,家学为家教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内容,让家教有所依托和归属。家学越丰富,家教越兴盛,家风也就越淳正浓郁。
圣人家学得以长久兴盛发展,圣人家风得以绵延数千年,与家族严明、系统的家教有极大的关系。由以上圣人家学的形成发展来看,它们能够传承发展下去,离不了父母、兄长、族人等一代代的家教。家教可谓家学得以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家教,家学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家教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方式,使家庭成员具备更好的学识品德;家教也是家风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家教,家学很难传承发展下去,家风的形成和发展也必将大打折扣。钱穆曾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家教、家学与家风关系做了论述:
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钱穆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子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家教,家教的内容主要是“孝友之内行”与“经籍文史学业”。“孝友之内行”归属于道德行为,是家风之列,而“经籍文史学业”属于文化知识方面,形成家学。家风与家学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家教。这一观点也可适用于圣人家族。圣人家族严明、系统、规范的家教,使家学传承发展更为兴盛、长久,使家风的延续更为悠久、淳正。
在家学和家教的共同推动下,圣人家风得到不断发展、提升,历经数千年不坠。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便具有巨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其不忘修德养身,推动着家学与家教的不断发展。最后,家学、家教与家风融合在一起,成为强大的合力,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优秀的圣人后裔也传承和发扬着家族孝悌忠信、仁义刚毅等优良家风,使家族保持繁荣兴旺,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