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
发布日期: 2024-01-19 浏览次数:18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潘沈阳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在2023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辉光日新”,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文化积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要求。

  “辉光日新”一词可追溯至《周易》大畜卦第二十六的《彖》:“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意思是,大畜卦的特征在于刚劲强健、稳重充实才能够不断积累光辉美德,光彩夺目的同时,美德又在日日增新。对待贤德之人尊重支持,对待自然规律应合顺从。“辉光日新”凝练表达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丰富内涵:中华文明蕴藏丰厚的历史底蕴,这是创新性的重要基石;中华文明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是创新性的活力之源;中华文明尊重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这是创新性的前提基础。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万古文化江河奔涌至新时代,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结出新的理论硕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指向。

  扎根历史语境,坚持守正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守正立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立场,才能赓续中华文脉,进而谱写时代华章。

  掌握实践方法,推动文化创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既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也明确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守正创新,创新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这要求我们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加强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互鉴。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持续加强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不仅能“各美其美”,还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进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让中华文明传承亘古亘今、让中华民族的发展日新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