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孝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底色
发布日期: 2023-12-22 浏览次数:13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范梦

 《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乃儒家学说思想核心,而孝悌为其本,是中国文化之起点与基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爱亲之心与生俱来、深入骨血、如影随形,孝悌之道取法于天地,普适于寰宇。“仁者爱人”,以爱其父母兄弟姐妹起始,延伸至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自然万物,最终达至“泛爱众而亲仁”之境界。孝悌之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修养心性、为人立身之道,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整肃社会秩序的经世治国之道,是每个人都应尊崇、力行的高尚价值理念。

(一)

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之道起源于尧舜。

追溯到殷商甲骨文,“孝”字的形态 可做二解:一则像一人将头插入谷物。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初期,以将谷物置于头顶的方式,庆祝丰收,感恩上天馈赠。二则像一人身背长发老者前行,人老而行难步艰,尤其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先古,年少者负年老者为其代步,是以为“孝”。后者之义可从甲骨文“老”字的形态 推演而来,“老”字形如一位长发老者手拄拐杖,将拐杖替换为“子”的形象,便成了“孝”字的模样,金文中“孝”字形态

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老倚子”的样貌,从汉字的字形演变可知中华民族对孝的逐步认知和渐趋认同。“孝”不仅是一种身体的继力和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赓续和文化的传承。《尔雅·释训》认为“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是子女善于侍奉父母,承继长辈之意,表明了家庭伦常中子女在处理与父母关系中应有的行为操守和道德规范。

“弟”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

如“缠绳于戈”,即用绳子渐次缠绕在戈戟的木柄上,呈现出上下高低的次序。《说文解字》中本来没有收录悌字,宋代徐铉校订时补充了402个字,将悌纳入其中,解释为“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可见“弟”有次第、依次之意,又引申为弟弟,是对家庭中后生男子的称呼,后来“弟”通“悌”,朱熹言“善事兄长为弟”,就有了对兄长恭敬的意思,成为一种家庭伦常的秩序彰显。

(二)

孝悌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形成于孔孟时期。孔子提出了孝悌思想,孟子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孟子认为,“悌”的内涵当中的“敬兄”就是“敬长”,他所说的“长”是广义上的“长者”,不仅仅指兄长。朱熹在继承孔孟“孝悌”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孝悌的含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这个解释后来被广为认可,成为对传统孝悌内涵的一种标准注释。

《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日常生活的伦理建构中,亲人之间的情感饱含着丰沛的能量。孝悌是纵贯天地人,祖先、父辈、兄长、己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法律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儒家的孝悌,自父母起,由纵向的血缘关系向上推,可及祖辈和祖先,向下推可及子孙万代;横向推而广之可及夫妻、宗族、师友、众人等;如果以德为中心而推广,便由敬亲而敬贤,由祀亲而祀贤,由爱亲而爱老,由尊亲而尊君,于是孝悌便成为立德立仁、立言立功的根本。

曾子提出“以孝治国”,在《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中言道:“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奖孝悌,造就了一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庭,进而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精神凝聚,至此,孝悌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唐代,儒家学说形成了以《九经正义》为代表的盛大气象,孝悌之道也通过“令天下家藏一本”《孝经注》的方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明太祖朱元璋选择儒家孝悌之道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家族和谐的道德力量,普及《孝经》,强调“孝亲忠君”,借以重树“忠孝”的社会风尚和士君子人格。清朝康熙年间明确将“敦孝弟”列入《圣谕十六条》之中并居其首位,雍正年间恢复科举考试以《孝经》为题目的传统,这些劝忠勉孝的措施使入关后的满人迅速汉化并逐渐融入汉文化之中。

(三)

孝悌文化源远流长,是儒家“仁”德的逻辑起点,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道德伦常的文化基础。

在情感社会学看来,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孝悌思想正是中国古人运用情感的复杂向度,对生命体验与价值判断的深刻传达。“养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孝悌之道所强调的人伦亲情,也是处理亲子、朋辈关系的行为操守和道德规范。

孝悌之道把培养人的德性、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作为首要功能,同时对老人的安顿、对幼儿的规训也是孝悌现实功能的发挥。因此,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孝悌之道,对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维护家庭敦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