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孔子初仕的当代价值
发布日期: 2023-06-15 浏览次数:82 来源:掌上济宁 作者:马学伟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这是孔子第一次出仕做官。中都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重镇,位于今天的济宁市汶上县,“宰”为当时的官职。中都宰,就是中都的最高行政长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是说孔子一年便将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天下诸侯国学习的榜样,并因此获得重用,仅一年便实现“善治”,并打造了传世样板,这体现出孔子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治理能力。那么,孔子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卓越政绩的呢?他主政中都的为政理念和治理措施,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具有哪些借鉴意义呢?总体概括起来为四个方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是孔子为政的“定盘星”。孔子的政治抱负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济世安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道出了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孔子看来,闻道的意义在于实践而非空谈,故而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施政主张。治理中都时,孔子推行“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的施政方略,让老人得到赡养,让幼儿有所依靠,让不同的劳动力参与不同的社会事务。老幼妇孺全都顾及,农牧工商均有侧重,这便是他有志于“道”而践行于“道”的彰显。

据于德,是孔子为政的“压舱石”。“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来,为政先要正身,自身政治品行够硬,公众才能信服,施政才有效力。孔子主政中都时,身居陋巷、粗茶淡饮,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人进退有矩,做事公允有度,做官清廉有节,常和百姓同劳作、共冷暖,这才有了离任留靴的德政佳话。

依于仁,是孔子为政的“风向标”。孔子认为,“民之于仁也,基于水火。”孔子亲民、尊民、爱民,在他的眼中,人民对仁政的需要,比对水火的需要还迫切。面对流民失所、食不果腹、百业凋敝、市场混乱等问题,他创造性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三步走的治理方略,庶民就是扩增人口,安定百姓;富民就是循时劳作,发展生产;教民就是兴办讲堂,施行教化。三步走指向明确、互为表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时中都大街有个贩羊户叫沈犹氏,她在羊草料中掺拌盐水,以此增重赚取不义之财。孔子了解原委后,拿证据、摆事实、讲道理,对其进行了惩治和教育。所谓“法必契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孔子先定法规、再治乱源、后立典型、警醒勿犯,在民生“热点”上施以妙手,既整饬了市场,又聚拢了民心,还彰显了公平正义。打假促安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政治效果,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孔门仁义便在这神奇的口碑中矗立了起来。

游于艺,是孔子为政的“作用力”。孔子特别擅长“打团战”,他选才任能、因人而用,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子路英勇魁梧、侠肝义胆,便安排他捍卫律法、维护治安;冉耕勤勉肯干、踏实有为,便安排他处理政务、办理民诉;公西华知人明礼、谦和有度,便安排他对外交流、洽谈会商……因能选才、因才用人,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激发了弟子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孔门为政的整体实力得以放大,各项工作处理起来便游刃有余。

孔子治理中都的为政实践,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两千年来提醒、启迪着后世为政者,成为当政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内生动力。在新时代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是我们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丰厚资源,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使其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