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 2023-06-07 浏览次数:19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hjj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深悟“五个突出特性” 加深文化认同

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到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引发强烈共鸣。

“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作了最精准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紧密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连续性”和“创新性”是其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统一性”与“包容性”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平性”则彰显“中正平和”的价值理念。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更应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邢广程说。

“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突出特性,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是理解中华文明精髓要义的关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认为,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天下一家”“内治外安”以及“大一统”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的广泛交往和全面交流,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就是要把握历史主动,继承优良传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挖掘、整理、宣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彭勇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齐金江说,“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安定天下,纷纷主动学习儒学典籍,尊崇儒学。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各民族文化中,加速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表明,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在‘以礼相待’中‘求同存异’的开放包容体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表示,具有兼容并蓄精神气质的中华文明为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对话、沟通、融合的平台和途径,决定了中国宗教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助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的典籍版本,强调要“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总书记对古籍、古文字的重视,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伯君认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民族古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古籍内容与汉文史料互证,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过程。加强对民族古籍的阐释,可为汲取历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华大地各区域不断出土的文物遗存,实证了中国早期考古学文化发展突出的连续性,也昭示了五千多年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史。”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魏坚表示,中国考古学界应发挥考古学以实物资料研究为手段的长处,透物见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正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关心,中国考古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走在世界考古的前列,中国考古也迎来第二个百年的春天。”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必素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要继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考古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推进考古资料的研究和阐释,促进考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中华文明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文化繁荣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

“‘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党史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契合,其中很多基本价值原则是一致的,而且二者还可以相互成就,从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说。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体大思精、论述众多,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卷轶浩繁,要想实现二者有机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必须熟悉这两大来源不同的文化、理论资源,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精细的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表示,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以严谨的研究推进“两个结合”,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情。

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克军认为,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秉持开放包容心态,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