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动态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学动态 >
《典籍里的中国2》上新,跟着郑玄看《礼记》
发布日期: 2022-12-27 浏览次数:187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作者:高华

  册册典籍,钟鼎千秋。12月25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迎来第三期《礼记》。节目以“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为主要人物视角,回溯中华之礼的形成过程,展现郑玄学礼、注礼、传礼、践礼的传奇人生。

  “礼”之一字,贯穿千古。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孔子就曾经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高尚道德的渴望,寄寓在一个“礼”字当中。孔子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形成《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正如节目中提到的,今天所见的《礼记》四十九篇是《小戴礼记》,即西汉戴圣所辑,另外还有其叔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不过其中大量篇目已经失传,如今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九篇。当时,研究《礼记》的学者也不少,据载,郑玄的老师马融就曾注过“三礼”。不过,完整流传下来、影响深远的“三礼”注本却只有郑玄的注本。

  郑玄被尊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他遍注儒家经典,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礼学体系。《礼记》因郑玄为之作注而更为人熟知,不仅和《周礼》《仪礼》一起被后世合称为“三礼”,更位居“三礼”之首。

  郑玄学问广博。汉代的经学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郑玄在注释时不拘门户,对于两派的文本、观点都有吸收,做到了博采众长。郑玄的注释非常简明扼要,据学者统计,有些《礼记》的篇目,郑玄的注比原文字数还少。因此,当时学者都愿意学习郑玄的注本。

  戏剧演绎中,郑玄向撒贝宁讲述生平故事,回忆了自己在注《礼记》的同时,如何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位有“礼”君子。从“梨就是礼,但是礼却不止于梨”的循循善诱,到“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殷切嘱托,郑玄将“礼”传递给郑益,郑益也时刻用行动践行着“礼”。他的成长象征着《礼记》的注成。

  值得一提的是,郑益在史书中记载甚少,节目组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临难毋苟免”的郑益形象。据《后汉书·张曹郑列传》记载,东汉末年,孔融被袁谭军围困,郑益前往营救却不幸遇难。当舞台呈现这段生死离别时,悲痛欲绝的郑玄双手捶地,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益儿”,深深地感染了撒贝宁。

  节目戏剧末尾,郑玄在撒贝宁的带领下,穿越千年见证《礼记》在后世的流转,并通过一句句出自《礼记》的大学校训,感受中华之礼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礼,时为大”,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