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动态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学动态 >
《国学通识课》出版,杨朝明:我特别期待国学能真正“热”起来
发布日期: 2022-12-04 浏览次数:199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任晓斐

  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通识读物”丛书之一,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教授撰写的《国学通识课》一书,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近日杨朝明接受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和体会。作为“中华固有学术”的“国学”,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传统学术,在杨朝明看来,就像是一棵大树有树根、树干、枝条和花朵、果实那样,国学也有着它的主干与核心,而儒学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

 

  希望这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

  《国学通识课》一书共分十五讲,包括“当今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中国儒学的‘三段论’”“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正本清源说孔子”“孔子与六经”“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等,合计25万多字,除了全面阐述孔子思想,也讲解了曾子、子思、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国学是个大概念,作为一本通识课程,为何选择这十五讲?杨朝明一直从事国学的学习、研究和教学,这些内容既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也是按照他给学生上课时一学期的排课来安排的。

  研究了几十年国学,拿到这本书的邀约,杨朝明希望把这本“通识课”写得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点,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都能看懂、爱看。

  “一直以来国学都没有变,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国学和传统都有自己的认识,有广义的国学,也有传统意义上的国学,还有狭义的国学,大家理解的层次,有深层的、中层的、浅层的,那要变成一种通识,就要让大家看后能理解中华国学的意义、内容、内涵。”在杨朝明看来,所谓通识,指的是广博的知识,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对于单一学科,通识课偏重于该学科的基础性、一般性知识,既要有全面性,又要有概括性,所以在甄选内容及撰稿中都把握了这一原则。

  “因为有了孔子和他的学说,中华民族才能够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和睦、更和谐,几千年来连绵不断。我们国学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儒学形成以前已经有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又在形成后影响了以后的数千年,而且在今天依然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谈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一定是要有文化自知,不了解怎么自信,不了解怎么自强?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自强需要一个内在逻辑的支撑。”杨朝明介绍,十五讲之间的内在联系,包含了中华国学的源头、行程、内涵到演变至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杨朝明出版有《周公事迹研究》《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著作,从学术专著到“通识课”,杨朝明希望读者看到这本新作后能够在其中看到中国人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知道为什么会形成中华民族的品格,知晓今天应该怎么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正本清源说孔子

  国学包罗万象,正如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国学也有三教九流、经史子集等内容。作为国学的主干,儒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期方法,书中采用了“三段论”来认识儒学,将儒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秦汉以至清朝、近代以来,也可将此三个阶段认为是儒学的创生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反省阶段。在杨朝明看来,阐释“三段论”的意义其实是为了正本清源,更好地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境遇,才能更好地认识儒学,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中提到,儒学发展的两千多年间,一直被笼罩在帝制时代专制政治的负面影响中,以至于在民族生死关头,新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提出“打倒孔家店”。来到新时代,了解儒学在各个阶段的境遇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先秦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强调的是自觉修身,以人为本,崇礼明德,重视教化。但到了汉代,儒学上升为官方学术,与政治紧密结合,呈现出了明显的纲纪观念和“威权政治”色彩,演变成政治统治的工具。在漫长的发展中,有些经学博士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甚至改变经文原意,使得儒学彻底蜕变为一种威权政治学说。比如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却抛弃了“君轻”,放弃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而突出“尊君卑臣”“君为臣纲”,偏离了本义。因此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才能正确对待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杨朝明还以国人最为熟悉的“中庸”举例。“中”来自周文王遗训,周文王临终前把儿子叫到跟前,遗训中提到的“宝训”即为“中”,“中”就是儒家所畅言的“中道”,而“中道”与“中庸”也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今人看来,中庸被赋予了很多误读,被解读为“折中”“调和”,甚至“和稀泥”。其实郑玄在《目录》中早就对“中庸”解释清楚了,“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正本清源说孔子”一讲中,杨朝明又对“学而时习之”、主张贵族特权、愚民说、歧视妇女等误读或质疑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表示,大众对“学而时习之”的传统理解存在明显问题,认为“学”不应该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习”也不应该是“温习”,而应作实践、采用讲,“有朋”则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再者,一直以来“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被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的铁证,孔子更被认为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始作俑者,而杨朝明却在书中通过反复论证“小人难养”的原意是重视小人,而推论出此话原意指的是对女性的重视。

  对这些误解的推翻无疑为人们重新认识孔子、认识儒家学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杨朝明花了很大篇幅来“正本清源”自然有他的用意,“当我们遭遇民族危机,很多人反思的时候,认为这是文化落后,认为孔子、儒学有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而我在书中举的一些例子就是人们认识儒家文化本质的拦路虎、绊脚石。解决了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我们正本清源认识儒学,认识中华国学非常重要,所以我要把这些特殊的情况写出来,纠正一些偏颇的理解,甚至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

  “国学热”与“儒学热”是统一的

  书名为《国学通识课》,书中大部分的内容却是围绕儒学,作者用意何在?“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这个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学,在儒学的滋润下,我们结出了很多文明的花果。在发展过程中,儒学吸收了很多其他的文明成果,比如先秦时期吸收了除儒家之外的诸子学,像后来的道教和佛教。这些重要的、丰硕的果实和美丽的花朵,就是因为大树的树干很稳重,而离开儒学谈国学,一定是没有抓手的。”杨朝明提到,“国学热”与“儒学热”应该是相统一、相促进的,今天要复兴国学,很大意义上是从历史深处寻找民族精神的基因,“我们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中国儒学的高度与深度,从民族基因深耕精神家园,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力量,知古鉴今,探寻传统元素的转化与新生。”

  谈国学、学国学的目的是继承、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立足于新时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杨朝明在最后两讲中写到了中华“八德”的形成与价值、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正如国家治理关联着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家庭的管理、家风的建设也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人的成长本身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实践和落地,走近大众、走近青少年、走进中小学、走进千万家乃是关键所在。

  “国学热不能形式化、表面化,也不能神秘化、功利化,只有积极适应时代需要,才能有益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杨朝明说,他特别期待国学真正“热”起来,但距离真正的“国学热”或许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国学要练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增长见识,提升“史识”要从读懂读通中华的基本经典入手,才能在历史过往中寻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