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故事 | 陈献章:科考失败伤得起
发布日期: 2022-11-12 浏览次数:130 来源:《儒家故事》 作者:巩宝平

纵观陈献章一生,总是科考场上失意多。学而优则仕,成为他永远难圆的梦。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十九,以本县儒学生员身份参加乡试,中第九名。来年,他又进京赶考,首赴春闱会试,成绩不佳,只中副榜进士(即中进士考试乙榜),奉诏入国子监读书一年。景泰二年(1451年)再考,仍榜上无名,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一碎。最悲惨也最具喜剧性的是第三次入京考试,几乎让他崩溃。

1469年,陈献章以老儒的身份再次参加会试,复下第,榜上无名。此时的他被置于一种异常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在考前被士人视为才华出众的 “真儒”,一面是再赴礼闱又下第的老秀才,二者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京师学林流传“会元未必如刘戬,及第何人似献章”之讽谣,发泄着众人的不满。

听闻科考失利,友人纷纷前往他的寓所神乐观安慰,请益无虚日,但“群公往慰之,先生大笑”。可见当时身处困境中的陈献章胸怀之超然与坦荡。一些无聊好事者“北士数人”听说陈献章落第,相约前往,想借机奚落、困折之,但等见到了人,却气沮口噤,难发一言,羞愧而退,相与论叹:“果异人不可狎也。”在人生最困厄时,陈献章的这份镇定,实在难得。

年过不惑之年的陈献章在坏消息、安慰、奚落面前,尽管表现相当镇静,但并不等于说他会如泥塑石雕,没有感情,无动于衷。事实上,数次科考失败,让这位久经“考”验的老秀才也有点吃不消。此次科考之后,当他再想起第三次入京事,伤痛不已。如在他回乡第三年,百病交攻,后给人复信中回忆其当时情景,一再感叹“己丑得病”(己丑年即其第三次参加会试的1469年),“仆自己丑得病,五、六年间,自汗时发”,“仆自己丑得病以来,人事十废八九,齿发都耗,精力浸衰”。总之,这次入京科考的大起大落对陈献章的打击可谓空前之巨。

命运作弄人。十四年之后的1482年,陈献章受广东左布政使彭韶和都御史朱英的举荐,又赴京应荐(也是最后一次)。但这次入京徒受折腾,五月奉旨就试吏部,七月抱病赴部听试,因旅途劳困和接待所累,本来体质较差的他,旧疾复发,体弱病重,竟至“未堪笔砚”,只得延迟考试时间。屋漏偏遭连夜雨,八月家书恰至,家中老母思子心切、积忧成疾。听到这个消息,他焦急如焚,终夜不寐,最后呈《乞终养疏》于朝廷,请求免去考试和授职,准其归家终养孝亲。在得到皇帝“与做翰林检讨去,亲终疾愈仍来供职”的诏复后,他即南归。又是一个无功而返,但此时的陈献章也从大痴到大悟,泯灭功利心,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这位宿儒一辈子追求学而优则仕、衣锦好还乡之梦,但因魔咒般的屡次考试失利而被无情地打碎,最终成为当时考试制度的牺牲品。此等打击,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已承受不起。但对于陈献章而言,屡经败考,却从不气馁,专于学习育才,最终还是无妨成为一代大儒,英名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