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楷模“三瑞图”——石碑上的曲阜古树
发布日期: 2022-11-04 浏览次数:143 来源:《走进孔子》 作者:孔玥
曲阜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古树名木遍布。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约2.1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树169株,其中以汉柏、唐槐、宋银杏、五柏抱槐、先师手植桧等最为著名,它们见证了儒学和曲阜的发展历程,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在这些国宝级古木之中,“楷模三瑞”可谓出类拔萃,它们傲然屹立千年,阅尽沧桑,随世浮沉,荣枯有时,早已物化为文化的象征,与圣人孔子、周公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人们不仅对它们倍加珍爱,甚至顶礼膜拜,树碑立传。
本文所述“楷模”中的“楷”是指孔林“子贡手植楷”之楷树,“模”是指周公冢上的模树;“三瑞图”是指孔林“手植桧图”、孔林“子贡手植楷图”和周公庙“苏杨呈瑞图”,这三图分别刻画于三块石碑之上,以石刻的形式,记载着千年古树的形貌和古圣先贤的思想光辉。
 
一、何为“楷模”
 
“楷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为榜样、模范。意即值得学习效法的人或事物。这个词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时期在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的说法。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而这一意义的由来,据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记载,皆因楷、模二树。他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楷,《说文解字》记曰:“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转述“淮南王安《草木谱》”之说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认为模木生于周公冢,楷树生于孔子冢,因为这两种树生长于圣贤的墓旁,所以后人便把那些高风亮节、可为师表的人称为“楷模”,楷模一词由此而来。
“楷模”作为两种树木来说,楷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模树,虽然文献记载周公冢上生有此树,传说曲阜周公庙前也曾有一棵茂盛的模树,但今均不见。而且,“模木”之名,除了在叶盛等明清时人的笔记小说中说出自“淮南王安《草木谱》”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这一树名,甚至“淮南王安《草木谱》”一书,史籍中也未见记载,所以,模树可能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后人假想的一种树木。
图片
楷树
 
现如今,随着汉字的音义不断演化,“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成为两个同形异音的异义词,二者意义上的联系看似已被历史隔绝,但语言文字学者认为,汉字音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同音字之间包含有相同的意思,同形异音字之间有联系也应是自然而然的事。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记载,孔子也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孔子观水、论玉、赞松,皆是以自然界中相关事物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品质、意志、道德等联系起来,晓人以立身处世之道。“楷模”一词的来源类似于此,只是孔子时期还未有此词。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周代之所以令孔子向往和遵从,是因为有周公及其创制的礼乐文化,孔子是思慕周公并以其为楷模的。
 
二、“先师手植桧图”碑
 
“先师手植桧”位于曲阜孔庙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内,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相传此树原为孔子亲手所植,原有三棵,“两株在御赞殿前,一株在杏坛东南”(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
图片
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载:“兖州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其中“柏叶松身之树”即指夫子所手植桧树,可见,封演造访曲阜时树已枯萎。据记载,孔子手植桧枯于晋永嘉三年(309),荣于隋仁寿元年(601);又枯于唐乾封二年(667),复荣于宋康定元年(1040);再枯于金贞祐二年(1214)兵火,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新生于东庑废墟,并移于今处;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雍正二年(1724)两遭火灾,雍正十年(1732)复生,即今天所见之树。如今,这棵桧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
“先师手植桧”碑位于曲阜孔庙大成门内“手植桧”树之东,立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碑高2.4米,宽0.84米,厚0.34米。杨光训书,正书。3行,中题“先师手植桧”5字。杨光训,明陕西渭南人,万历十四年三甲第二十五名进士。
人们不仅乐于为“先师手植桧”立碑,还为它绘图。不过此题名绘图碑早已不在孔庙内,而今树立于孔林洙水桥北至孔子墓第一道门路东,北起第一石,面西,此碑正面为李右谏“恭谒孔林有作”碑。碑阴的上半部为明朝御史晋江苏士润题“手植桧”三字,下半部分为“手植桧”枯树的线刻图画。
图片
孔林“手植桧图碑”
为“手植桧”绘图立碑,是因为此树作为孔子的手泽遗物,两千余年阅尽沧桑,荣枯有时,见到它就像见到了孔子,历来深受重视。孔子46代孙、宋代诗人孔舜亮有“咏手植桧”诗,并刻碑立于孔庙崇圣门西侧的玻璃橱窗内。作为孔子的后裔,孔舜亮的这首诗用词典雅华丽,对先师手植桧极尽赞美,其诗曰:
 

圣人嘉异种,移对诵弦堂。

双本无今古,千年任雪霜。

右旋符地顺,左纽象乾刚。

影覆诗书府,根盘礼义乡。

盛同文不朽,高与道相当。

洙泗滋荣茂,龟蒙借郁苍。

毓灵全木帝,钟秀极勾芒。

气爽群居席,烟凝数仞墙。

阴连槐市绿,子落杏坛香。

布露周千尺,腾凌上百常。

傍欺泮林小,远笑峄桐黄。

屹若擎天柱,森如出日桑。

风中雕虎啸,云际老龙骧。

直欲惊魑魅,端疑待凤凰。

鳞差阙巩甲,干错羽林枪。

大节忠臣概,坚心志士方。

鲁宫侵不得,秦火纵何伤。

宣子休夸树,姬人谩爱棠。

松卑虚视爵,花贱枉封王。

谁念真儒迹,何当议宠章?

(《阙里文献考》卷四一《艺文·诗》)

 

其大意是说,圣人孔子曾经赞美过这神异的树种。宋代太常博士米芾《手植桧赞》曰:

 

炜东皇,养白日。御元气,昭道一。动化机,此桧植。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百代下,荫圭璧。(《阙里文献考》卷三八《艺文·赞》)

 

其中也对此一桧树予以赞美,并将其与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
“先师手植桧”几经荣枯而最终保存下来,历代孔氏后裔对其非常珍视,甚至将其荣枯与孔氏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流传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的说法。实际上,作为孔子手泽,“先师手植桧”在漫长的岁月已然被人们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的荣枯也如儒学在两千多年传统社会中的沉浮一样。
 
三、“子贡手植楷图”碑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与孔子感情深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死后,弟子们在墓旁服“心丧”三年。三年之后,众弟子相诀而去,唯有子贡在孔子墓旁盖了间茅草屋,又守墓三年,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孔林“楷图碑”
 
相传,孔林里的楷树就是子贡在为孔子守墓期间所种植的。据史料记载:孔子去世后,葬于泗上,惟子贡又独居三年。手植楷树,至今犹存。宋代尚书右丞冯极题《子贡庐墓堂碑文》中说:“子贡形容渺,而心不与之俱渺,植楷于墓,常寄于含英吐秀之间。形影相吊,苦历风霜,情更深于诸贤,谊独重于千秋,实杏坛之高弟、尼山之孝子,为万古树师弟之极则者,其惟子贡一人乎!”守墓再久,也有离去的一天。子贡在孔子墓前栽种树木,也是希望这些树木能代替自己陪伴老师更长久一些吧。
子贡在孔子墓前种下的那棵楷树,后来长成了巨株。据说,子贡曾用这棵楷木的木材雕刻了老师孔子和师母亓官氏两尊坐像,坐像高约40厘米。子贡可谓曲阜楷雕第一人。现存于孔子博物馆的孔子夫妇楷木像,依雕刻技法并考诸历史,应为宋代雕刻。
孔子博物馆藏孔子夫妇楷木像
清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原树遭到雷火焚毁。人们将这棵树的枯干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建碑亭保护残留的树根,亭名“楷亭”。如今孔林里还有大批的楷树,郁郁葱葱,绵延不绝,最为古老的是宋代楷树,至今仍存活。楷木纹理缜密,是雕刻工艺品的好材料,用楷木雕刻而成的如意、寿杖等物品,成为历代衍圣公向皇家进贡的贡品。曲阜楷木雕刻经历代艺人的辛苦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楷树不仅是孔子精神的化身,也是子贡道德风范的形象写照,逐渐衍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树,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挺拔向上的文化符号。
 
四、“苏杨呈瑞图”碑
 
“苏杨呈瑞图”碑立于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夏,位于曲阜周公庙西院西侧,碑高1.76米,宽0.55米,厚0.17米(碑座高0.2米)。陈纪撰,正书。12行,行20字。下部绘苏杨图高0.8米。碑阴草书,共5行,行10字。残为3段,已修复。
据此碑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上元甲子,乾隆帝巡视山东,来曲阜祭祀孔子、周公。周公庙台阶上有一株古青杨树,铁干龙鳞,不知什么年代干枯,此时却忽然发芽复生,枝叶逐渐繁茂,枝干高耸云汉。又正巧赶上乾隆皇帝前来祭奠,赏赐祭田,大修元圣周公大殿。周公后人世袭翰博认为,枯杨苏醒发芽,是一个祥瑞的征兆。

图片

曲阜周公庙

《周易·大过》记载:“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稊,通“荑”,植物的嫩芽。“枯杨生稊”,意思是说,枯萎的杨树又长出了嫩芽,旧喻老夫娶少妻或比喻老年得子,此指元圣周公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尊崇,给周公及其后人带来好的运气。枯杨的苏生对于弘扬周公的礼乐教化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明吕兆祥撰写的《东野志》卷二记载了枯杨再生的律诗10首,现选录其中的两首。第一首为秀水庠生陈海涛的七言律诗《枯杨再苏》,其序曰:“庙墀有空心枯杨约千余载,至今上元甲子忽挺新枝,且凌霄逼汉,纪董工目击,诚嘉会也,特赋志瑞。”其诗曰:
 

阙里东隅姬圣祠,

忽看枯木长新枝。

上元花甲萌条日,

奕叶人文挺干时。

漫拟虚心同韵竹,

直将祯瑞比灵芝。

向荣樾荫犹欣遇,

况复天生礼乐师。

 

另一首是上洋恩贡生黄景星的七言律诗《和苏杨呈瑞》:
 

盛世尊崇制作师,

祯祥草木似先知。

忽惊枯木苏荣干,

已兆宸恩焕圣祠。

杏蔼再沾新雨露,

扶疏重荫旧庭墀。

衮衣万古凭灵爽,

桧楷相邻鼎足宜。

 

从这两首古诗中,可以体会到枯杨再生这一事件对当时的人们影响之深。并且从第二首诗中可以知道,那时的人们已将再生的枯杨和桧楷联系在一起,鼎足并称,因此现在把三者合起来称楷模“三瑞图”也是有根据的。
孔庙的“先师手植桧”、孔林的“子贡手植楷”和周公庙的“苏生枯杨”,可谓三足鼎立,三瑞并峙。古人刻碑绘图立石以纪祥瑞佳话,是希望将它们永远地流传后世。
对于“先师手植桧”和“子贡手植楷”,知道的人并不在少数,因为去过曲阜“三孔”旅游的客人都知道,这两处是被导游们浓墨重彩、重点介绍的著名景点,但周公庙中的“苏杨呈瑞图”,知道的人并不多。现在笔者将楷、模、“三瑞图”连起来并称,作为一个新的文化意象符号,呈现给世人。楷模“三瑞图”中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意象,对曲阜的建设与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们不仅是见证曲阜悠久历史的文化景观,更是奠定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