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看见远处的自己
发布日期: 2018-11-19 浏览次数:59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论语·乡党》末章记载了一个场景:孔子与子路走在山间,有几只野鸡停在不远处。似乎子路对它们一挥手,野鸡便立即机警地飞起来,盘旋一阵落到了前面的树上。
    孔子见状,十分感慨,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些野鸡真了不起呀,它们能够做到远害避险,看到自己所处的情势。听了老师的话,子路觉得有歉意,遂不无俏皮地向它们拱手。野鸡见状,打量他一番,于是振翅飞走了。
    孔子所说的“时”很重要。孔子感叹鸟的机敏,知道使自己远离危险,把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他认为人也应该明白自己所处之“时”,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哪里。这个记载很简洁,却很深刻。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不知道《论语》编者的用意。宋代大儒朱熹则解释得比较切近,他说:“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
    知时,意味着了解自己,也意味着知止,知道自己该走向何处,朝哪个方向努力。《大学》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鸟儿都知道选择合适的寓所,人就更应该知其所止,择善而居。所以《大学》强调“知止”的重要性,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能知止,才有可能气定神安,思虑周全,最终有“得”,实现理想。
    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担当着不同角色。孔子儒家因此主张“正名”,要求人们加强素养,按照社会身份的要求做好自己。所以《大学》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才能自觉修为,走好人生路。
    不仅孔子儒家,老子也谈“知止”。例如《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就能“不殆”,这话如何理解?许多人认为“止”是“停止”,虽大致不差,但并不准确。实际上,它更多的表示的是“方向”。
    从文字学的角度,“止”为“趾”的本字,在甲骨文字中,上部象脚趾头,下部象脚面和脚掌。可见,“止”标识行走的方向。不难理解,无论孔子还是老子,“知止”都含有“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正确的追求”这样的意思。《逸周书·官人》说“困而不知止”,是说不明白自己走向何处;《左传》宣公三年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是说一个人境界高,知道自己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浑浑噩噩,缺乏人生追求,这就是不知所止。不思考生命的价值,不思考生活的意义,就不知道走向哪里。在孔子看来,“庸人”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孔子家语》对“庸人”的描述是:“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有了明确方向,就像有了定盘星,便可以“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就能踏实地做好自己。所谓“踏实”,就是“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这样,就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孔子说得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人不用担心有没有自己的位置,最应该担忧的是自己能干好什么。因此,与其庸人自扰,“终日而思”,不如踏踏实实,立即行动。实现人生设计,稳步走向未来,必须看清那条连通未来的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旦目标明确,规划切实,就应该整理行装,立即起步。
    确立了理想与目标,就看见了远处的自己。《中庸》说:“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那么,你知道通往那个“远”的“近”在哪里吗?知道眼前的困惑与困顿原因何在?知道当下的“微”一旦发展为“显”是怎样一种结果?《老子》说“其微易散”,如果这个“微”是缺点,改掉它就不难;如果这个“微”是优点,你不妨“择善固执”,以“至诚”之心去坚持。
    你真的这样做了,就能看到远处的自己在招手!(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