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万 方︱斯诺笔下的孔孟故里之旅

发表时间:2025-02-11 16:48作者:万 方来源:《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6期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亦是中国人民的挚友,凭借其1937年在伦敦首发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为《西行漫记》)而声名鹊起,轰动了彼时的东西方世界。1928年至1943年的十数年间,斯诺先生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采访,撰写了大量报道、通讯和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令人惊喜的是,这位以书写“红色中国”著称的作家,在1928年底访问山东时,以其独特的西方视角,记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后人了解此时的山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片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一、津浦铁路带来的旅行契机

1928年,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后,禁止其占领区内津浦线上的列车运行,干扰了黄河铁路桥的修复工程,并扣留了济南机车工厂和车库中存放的车辆。为了应对这一局势,津浦铁路南段的总工程师、英国人韩纳,作为铁道部的全权代表,率团从南京浦口乘专车前往济南,与日方进行交涉。(包子衍:《“五·三”惨案后斯诺的山东之行》,《齐鲁学刊》1989年第2期)为了争取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支持,彼时在上海担任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编辑的斯诺受邀同行。他于1929年11月将此次旅程的所见所闻,以“穿越中国神圣之地——沿津浦铁路线前往孔子故里旅行”为题,发表在该报上。(Edgar Snow“Through 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 1929
津浦铁路(Tientsin-PukowRailway)是连接天津与南京浦口的铁路主干线,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斯诺转述时任铁道部长孙科的观点: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线路比津浦铁路更为重要,因为它构成了南北之间最主要的陆路交通动脉。(Edgar Snow“Through 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 1929)斯诺本人也认为,无论是对于西方旅行者还是中国旅行者,津浦铁路都极具吸引力,因为它穿越山东省,直达孟子故里邹县、孔子故里曲阜以及东岳泰山,深入到这处也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为神圣的区域。此外,津浦线恰与一条古老的路线相重合,而这条路线早在西方人发明蒸汽机之前,便已被中国的旅行者行走了数千年。
图片
津浦铁路使用过的火车头
津浦线的畅通为旅行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首先,铁路旅行相较于传统的水陆方式更为高效。据斯诺记载,通过这条铁路线,从上海至北平的长途旅程仅需大约36小时。旅客首先乘坐沪宁铁路抵达南京,随后跨越长江至浦口,即可继续沿津浦铁路前行。上海至南京的距离约为193英里(约311公里),乘坐火车大约需要7小时;而从浦口至北平的距离为708英里(约1139公里),乘坐当时时速为30英里(约48公里)的蓝色快车(Blue Express),用时约29小时。当时,津浦线上共有五列蓝色快车运行,每日从两端发车。尽管与西方同期的新型火车相比,蓝色快车已不复往日辉煌,但在当时的中国,它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列车。除了时间上的节省,乘坐蓝色快车在经济上也更为合算。斯诺指出,蓝色快车的车票分为头等、二等和三等,价格分别为60.90美元、39.50美元和19.75美元。当然,这些费用不包括餐饮和卧铺。三餐连同小费总计需支付4美元。头等舱卧铺每人每晚需支付3.6美元,二等舱则为2.4美元。此外,在设备和现代化方面,蓝色快车与欧美任何火车相比均不逊色,为旅客提供了极为舒适的旅行体验。该列车由美国制造,采用全钢结构,并配备了最新的安全装置,既确保了乘客的安全,又提升了乘坐的舒适度。每列快车均设有专为头等舱乘客提供的餐车和俱乐部车厢。即便是二、三等舱的乘客,其住宿条件也远超当时远东地区大多数火车的标准。另外,沿线站点城市中设施完备的西式旅店也为旅客增添了愉悦感和舒适感。

二、旅游之序曲:孟子故里——邹县
在津浦铁路沿线,斯诺观察到,有三个必经之地最能凸显山东的神圣感,即邹县、曲阜和泰安。当他自南向北沿着津浦线行进,离开徐州府站点后不久,便进入了山东的西南部,邹县成为首个必经之地,这也标志着山东之旅的正式开始。
邹县(而今已改名为“邹城”)位于山东腹地,因孕育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并成为其身后归宿地而闻名遐迩。在斯诺看来,漫步在这座小城之中,处处可见与这位伟大的“孔子学说诠释者”相关的痕迹。众多石碑是曾经到访此地的皇帝、官员等重要人物尊崇孟子的见证。随意一块石板、一处亭子或一间祠堂,皆有可能与孟子相关,用以纪念他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例如某处地点为其生前沉思之所,而另一处则为其曾经在此饮水的古井遗址……当然,最令斯诺感兴趣的,当属著名的孟庙和与“孟母三迁”故事紧密相关的遗迹。
有意思的是,在斯诺的记述下,给他造成相当困扰的是发音问题。邹县所有地名的发音与当时在西方社会中广泛流传的基于罗马拼音的汉字发音全然不同,即便他反复以正确的罗马拼音向当地居民询问,也难以得到相应的理解。幸运的是,斯诺最终还是成功地找到了这些古迹。
踏入孟庙南门,斯诺首先注意到的是“孟母三迁祠”碑,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还流传海外。据斯诺所知,孟母以坚强、贤惠和德行著称,孟子幼年丧父后,为了培养儿子成才,孟母不得不多次迁居。起初,母子二人居住在孟氏墓地附近,送葬队伍频繁经过门前,使得年幼的孟子学会了丧葬仪式和礼节,并以此为乐。孟母认为此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遂迁至一个繁华的集镇。然而好景不长,孟母发现孟子受周边环境影响,开始模仿商人的叫卖行为,因此决定再次迁居。最终,母子二人定居在斯诺所瞻仰的“孟母三迁祠”碑附近,邻近孔子之孙所创办的“子思书院”,这一地点显然满足了孟母盼儿成才的期望。孟子在此深受古代儒家智慧的熏陶,勤奋学习。在斯诺笔下,庭院中的“孟母断机处”碑亦是这位模范母亲在教子成才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的明证。相传,孟母对孟子厌学逃学的行为感到愤怒,遂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以此启示孟子,读书求知如同织布,逃学终将一事无成。显然,时间证明了孟母所承受的磨难是值得的,孟子终成一代大儒,而她本人亦受到世人的崇敬与铭记。可见,斯诺笔下的孟子形象与我们历史典籍中的孟子相差甚小。
图片
孟庙石碑
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规模宏大,斯诺自邹县火车站便能远眺到这座建筑极具辨识度的翡翠色琉璃瓦屋顶。走近观察,这座建筑更显其华丽,四周遍布着颂扬孟子的碑文和匾额。庙内矗立着孟子的巨型雕像,堪称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斯诺眼中,这尊雕像所呈现的孟子形象高贵华丽,衣袍精致,面容庄严肃穆而又不失慈爱之情,与传说中那个肤色黝黑、模仿送葬者与商人叫卖的青年形象大相径庭。斯诺指出,尽管中国学者普遍尊崇孔子为“启蒙之神”,但许多研究孟子著作的外国学者认为,孟子思想比孔子学说更为深邃广博。因为孟子在儒家思想面临挑战时,出色地捍卫并阐释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说,甚至可以说,他为孔子学说的永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可能超过了孔子本人。
图片
孟庙亚圣殿
尽管斯诺对孟子评价甚高,但他亦坦率地指出,对大多数游客而言,邹县的重要性或许不及曲阜、泰安。这一点从游客在邹县有限的游览范围和短暂的停留时间上可见一斑。据斯诺记载,孟子墓位于城外,当时的路况并不理想,交通工具亦相当简陋,因此,参观孟子墓需耗费整整一天的时间。鉴于这种情况,普通游客可能会选择放弃这一计划,而将有限的游览时间用于探访孔子墓,两者在游览体验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然,斯诺亦对此持赞同态度,因为他在记录中更多地着墨于描述孔子故里曲阜的行程。

三、旅游之高潮:孔子故里——曲阜
在斯诺的观察中,相较于从邹县火车站前往孟子故居,从曲阜附近的火车站前往孔子故里实际上更为耗时且费力。在津浦线的初步规划中,原计划经过孔林神道,但此举遭到了孔子后裔衍圣公和孔氏家族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钢铁魔鬼”火车的嘈杂声响和怪异外观将破坏其祖先安息之地的宁静,甚至表示火车经过城市任何角落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津浦线最终完全绕过了曲阜,选择在距离其大约18里的地方设立站点。旅行者在下车后,还需乘坐当时北方内陆的主要交通工具——“北平式骡车”(Peking Cart),历经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抵达孔庙。整个过程绝非一件轻松之事,甚至堪称对旅行者的体力考验。但路途的艰难和挑战并未阻挡住中国游客和诸如斯诺般的西方人前往参观的脚步。
尽管曲阜未显露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进步,其古朴的风貌却与西方对孔子故里的想象不谋而合。斯诺初抵曲阜,顿觉时光神秘地倒流二千多年,仿佛置身于孔子生活的时代。在尘土飞扬的街巷中,众多孩童藏身于土墙或父母背后,好奇地观察着这些异国访客。尽管他们衣着简陋,却比在现代医学理念影响下成长的西方孩童显得更为健康。街头随处可见肩挑重担、汗流浃背却面带微笑的苦力,以及发出吱嘎声的独轮车。即便在当时中国偏远的村落,自行车亦偶有所见,然而在此地难以寻觅。曲阜没有橱窗式商铺,商贩们遵循古老的习俗,在露天集市以原始的方式销售商品。当地房屋多为土坯或石制。斯诺评价道:“此城历经二千余载,仍维持原始风貌,实属难得。幸而在昔日铁路兴建之争中,工程师的提议未占上风,最终方案未破坏此座古城。曲阜得以保留其古代风貌,实为幸事。中国有足够的城镇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无需惊扰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曲阜。”(Edgar Snow“Through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1929
斯诺在经过详尽的观察后,发现曲阜孔庙与他曾经参访过的邹县孟庙,在建筑结构上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显然,中国人在营造祭祀孔子的空间时,注入了更多的热忱与崇敬。在斯诺的描述中,曲阜孔庙无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孔子纪念馆,堪称中国孔庙之典范。庙内松柏挺拔高耸,绿意盎然,为庭院带来宜人树荫,同时为孔庙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沿途碑碣遍布,其中不乏宋、金、元、明等朝代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这些碑文均彰显了皇室对孔子的尊崇与敬仰。与孟庙相比,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在装饰的精致程度上,显然更胜一筹。其雕刻精细的大理石栏杆、传统风格的双层屋顶以及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龙柱等,无一不彰显出该建筑的恢弘气势及高规格特色。
图片
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内供奉着一尊孔子雕像。斯诺认为这尊雕像忠实地再现了圣人的形象特征:雕像高达十英尺,身披宽大飘逸的长袍,头戴华美冠冕,面容沉稳自若,透露出深邃莫测的气质。殿内悬挂的“万世师表”牌匾以及殿后展示孔子及其弟子重要生平事迹的“圣迹图”,均彰显了孔子的崇高地位。斯诺得知,在孔子的鼎盛时期,他拥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精通“六艺”。因此,孔庙内特设了纪念这些弟子的庙堂。此外,作为孔子曾经的居所,曲阜孔庙与孔子本人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保存了许多孔子生前的生活痕迹。斯诺在此地不仅参观了孔子亲手种植的桧树及其讲学之所,还探访了他的简朴故居遗址及其汲水用的古井,满怀敬仰地瞻仰了这位圣人的历史足迹。
衍圣公府毗邻孔庙,乃孔子嫡裔之居所。于众多西方人士而言,圣人“圣迹”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即为衍圣公。衍圣公作为孔子的血缘传承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条文化线索,无疑成为儒家思想的文化象征和儒家的精神传承。因此,每当西方人士抵达此地,无不期望能一睹衍圣公之风采。斯诺亦不例外。据其记载,拜谒衍圣公有两种途径:其一为官方途径,即需持有某官员或与孔府有深厚关系的重要人物所开具的引荐信;其二则为非官方途径,即通过向孔庙照管人员提供丰厚的小费,以期其能尽心尽力地协助安排。斯诺访问之时,正值孔德成任衍圣公,他有幸与年仅九岁的孔德成会面并握手留影。此行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斯诺和衍圣公孔德成
这张珍贵的合影作为插图,配以《穿越中国神圣之地》一文,发表于《密勒氏评论报》。照片下方附有说明:“埃德加·斯诺,系首批乘坐‘五月花号’自英国赴美洲移民之直系后裔,与早于基督诞生五个世纪的儒家圣人孔子之直系后裔——孔德成,跨越时空界限,握手留念,特此合影。”
于西方人而言,能够获得衍圣公的接见,被视为一种殊荣。然而,斯诺强调,除非西方访客精通汉语,能与衍圣公和孔府人员进行流利且机智的交流,否则应避免无谓的打扰。斯诺认为,孔德成年纪尚幼,正值求学期,尚未展现出神童的特质,此时预测这位出身显赫的衍圣公的未来,似乎为时尚早。此外,了解孔子的后裔,并非必须通过拜会衍圣公来实现。斯诺建议游客仔细观察曲阜街头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亦可以窥见衍圣公的一些影子。他指出:“这些年轻人与孔德成同姓‘孔’,在曲阜,‘孔’姓几乎成为一个共同的标志。在这里,无论身份高低,他们的祖先大致相同。因此,从理论上讲,邻里之间犹如兄弟,甚至可以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类似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Edgar Snow“Through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1929
当远道而来的西方人历尽艰辛,最终抵达孔子墓前,缅怀这位先贤时,他们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斯诺描述道,孔子墓前仅立有一块朴素的石碑,碑上刻有孔子的封号,未见任何复杂的拱形屋顶遮蔽,亦无一般认为可阻挡邪恶之物的中国龙伏地守护陵墓。然而,在斯诺看来,正是这种极致的朴素,使得这座圣人之墓比任何华丽装饰的坟墓更令人难忘,这也恰恰与孔子圣人的身份和品格相得益彰。斯诺还提及,许多其他西方访客亦对孔子墓的简朴与低调外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建议游客在此地稍作停留,因为这是一个适宜沉思的佳所。在此,游客可坐于树下小憩,透过树梢交织成的美丽图案仰望天空,进而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境界,思考孔子那些必将对文化演变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说与教诲,感受他那广泛的影响力。斯诺评价说,孔子的学说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虽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却教导世人唤醒内在的善良本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世界得以永享太平。无怪乎两千多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始终愿意接受孔子学说的引领。
图片

斯诺在孔子墓前留念

综上所述,曲阜这座城市散发着一种典雅高贵、历史沉淀的气息,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作为孔子生前生活之地,曲阜显然比西方更具有发掘圣人遗迹的潜力。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当地民众深受孔子思想的熏陶以及官府的治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曲阜的社会风貌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因此,这里并未像西方神圣之地那样过度商业化,也未出现兜售圣人遗迹的乱象。斯诺由衷地感慨,孔子有幸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文明气息的小城,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四、旅游之尾声:东岳圣山——泰山
据斯诺记载,自曲阜向北深入五十英里,即可抵达山东之旅的最后一个必经地:举世闻名的东岳泰山。自上海出发,沿津浦线由南向北行进的中西旅行者,通常会择定在泰安府停留一日。这里是攀登泰山的起点。
确凿的历史文献证实,泰山的祭祀传统已延续四千余年,这一事实使斯诺深感震撼。他坦言:“在探索中国的旅程中,西方人常常会对所见事物的悠久历史感到兴奋。这点尤其适用于美国人,因为相较于东方悠久的文化记忆,美国的历史记忆尚显稚嫩。然而,在泰山那古老而辉煌的历史面前,这些记忆更是相形见绌。泰山的历史令人敬畏,使人不得不俯首称臣。”(Edgar Snow“Through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1929)对于泰山数千年的崇敬历史,斯诺指出,生物学家达尔文可能会用“攀爬的本能”来阐释这一现象。然而,斯诺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他认为更接近事实的解释,即这种崇敬源于人类自古以来对探索天意的渴望,而攀登泰山的过程象征着人类试图接近那无尽之地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对泰山的崇敬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实际上,所有民族都有对神秘天界的迷信。古希腊人将奥林匹斯山(Olympus)奉为神圣,并在雅典卫城建造了雅典娜神庙(the Temple of   Athena);古巴比伦人致力于建造可以触及云端的巴别通天塔(the Towerof   Babel);犹太先知摩西登顶西奈山(Mount Sinai)领受神的“十诫”;同样,美国印第安人也崇敬派克峰(Pikes Peak)。这些都是人类精神上对未知的渴望与追求的具体体现。
图片
泰山十八盘远景
斯诺记载,泰山的游览行程可在一日之内完成,登山过程需三至四小时,而返程则需两至三小时。在中国,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念,认为登山的路程是下山的两倍有余。尽管此观念在逻辑上似乎存在矛盾,但斯诺认为,若不拘泥于字面意义,实际上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登山所需的时间与体力远超过下山。这一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泰山游览之路的艰难。实际上,乘坐津浦线抵达的游客,在车站即可租赁当地特有的“泰山山轿”,每位乘客的费用为三至四美元。这种交通方式使得即便是身体状况不佳的游客,也能轻松完成游览之旅。对于那些对这种“豪华版登山方式”持怀疑态度的游客,斯诺建议他们亲自体验攀登过程,因为自力更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他强调说:“严格意义上讲,这条……路并非普通的道路,而是一系列宽阔且陡峭的石阶,最终通往令人叹为观止的泰山之巅。全程约有六千五百级石阶,沿途还设有数百个落脚点。……就规模而言,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Edgar Snow“Through 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 1929
图片
斯诺乘坐泰山山轿攀登泰山
斯诺以西方观察者的角度审视,将泰山视为一座被充满神秘色彩且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塑造的山。在前进路上,白鹤泉旁尘封的神龛内陈列着一具老道士羽化后的肉身,这一独特景象在斯诺这个西方人眼中凸显了泰山的东方神秘色彩。这位类似木乃伊的老道士,干瘪得几乎不足四英尺高,生命虽逝,但除了镀金的面容外,其他部分仍栩栩如生,仿佛正沉浸在遥远世界的沉思之中。此外,沿途的山庙据称供奉着能保佑人们视力健康的神仙。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这对视力受损者具有神奇疗效,因此游客们会在神龛前留下眼镜,祈求神明的庇佑。斯诺还观察到,泰山石刻随处可见,泰山传说也广为流传,这些都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他写道:“沿途的祠堂、庙宇、牌楼众多,难以尽数。几乎每一处岩石与悬崖峭壁上,皆刻有历代亲临泰山的著名历史人物的姓名、事迹或表达情感的诗文。部分铭文还标明某处曾是帝王休憩之所、名将驻足之地,或是诗人挥毫歌颂泰山之处。这些内容丰富的碑文遍布山谷,形成了一股生动的思想之流,成为缅怀逝者的声音。”(Edgar Snow“ThroughChina’s Holy LandTravelling in the Country of Confucius”The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09 Nov1929
图片
斯诺参观羽化道士的地点
在泰山众多庙宇中,对于西方游客斯诺而言,特别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山顶的孔子庙、玉皇庙和碧霞祠。这三座庙宇分别供奉着儒家圣人孔子、道教至高神祇玉皇大帝以及碧霞元君,成为众多游客攀登泰山的重要目标。在斯诺看来,三座庙宇中最为朴素无华的是孔子庙。这是一座几乎未加修饰的石质建筑,其内部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以及四位儒家圣贤——孟子、颜回、曾子和子思的画像。此外,庙内还设有五张供桌,其布局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孔庙颇为相似。然而,孔子庙的朴素程度令人惊讶,甚至显得有些简陋。据斯诺了解,泰山上对孔子的崇拜起源相对较晚,直至16世纪,孔子庙才在此地落成。与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不同,孔子并未在此地定期接受祭祀。孔子在泰山逐渐演变为民间崇拜的对象,斯诺认为这一现象颇具特色。这种崇拜形式与那些毕生致力于研究孔子学说的文人精英的崇敬截然不同。斯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存在将英雄神化的传统。
与孔子庙的素朴风格截然相反,祭祀碧霞元君的碧霞祠,堪称斯诺到访泰山时风格最为奢华壮丽且香火最盛的庙宇。在银边云雾的环绕下,阳光洒落山巅,使得整个庙宇在朦胧之中更显庄严,令人心生敬畏。鼓楼与钟楼自碧霞祠两侧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宛如超脱尘世的宏伟建筑。大殿内,碧霞元君的雕像庄重肃穆,其形象宛如封建时代大家族的权威婆母,端坐于红色宝座之上,手中紧握着象征权力的权杖。创作者巧妙地赋予雕像以金色的面容与超凡的气质。据斯诺记载,每年有无数游客携带各式礼物攀登这座山,将蛋糕、玩偶、铜钱等供品投入女神像前的格栅中,以求吉兆;女神是否接受这些供品,被视为吉凶的预兆。当然,观察结果显示,这些供品鲜少被拒绝。斯诺深信,尽管庙宇终有倒塌之日,但人们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将以某种形式继续传承。因为泰山本身便是一种历史悠久、超越单纯偶像崇拜的古老象征,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使得泰山的神圣性成为永恒。
图片
泰山碧霞祠远景
斯诺此篇记录山东之行的文章,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该文不仅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份内容详尽且富有深度的山东旅行参观指南,同时还为他们理解近代晚期中国津浦线沿线关键区域提供了一个历史、哲学的独特文化视角。文章所涵盖的历史时期是近代山东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斯诺这位西方观察者的独特视角,以孔孟故里、泰山作为窗口,充分展现了山东深厚且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


最近新闻

最近新闻

副标题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大成路7号 邮箱:25319478@qq.com
电话:05374482506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订阅视频号、抖音号,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