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书荐 |《开成石经》发表时间:2024-12-31 12:43 唐代《开成石经》是儒家十二部经典(无《孟子》)的石刻,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刻成于开成二年(837),故称《开成石经》。该石经共114块碑石,双面雕刻,计228面,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早且完整的儒家石刻,有“金石渊薮,经史宝库”之称。 《开成石经》的刊刻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重要节点。从早期“六经”到后期“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渐结集、扩充和定型的过程。唐代以前,儒家经典有“五经”“七经”的概念;唐代以“明经”取士,形成了“九经”体系;到刊刻《开成石经》时,加入了《论语》《孝经》《尔雅》,虽仍称“九经”,但实际形成了“十二经”体系,这也是儒家十二部经典的首次汇刻。 《开成石经》不是简单的经典汇刻,更确定了经典的文本典范。根据史料记载,在《开成石经》刊刻之前,儒家经典文献存在大量讹谬,博士之间相互沿袭,难以改正。针对这一问题,唐文宗采纳翰林侍讲学士郑覃的建议,仿效东汉刊刻《熹平石经》的事例,召集宿儒学者校定经书,正定了经书文字和书体,“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颁布了官定教科书文本,并勒石于太学,以供学子取正补缺之用。通过权威性儒家经典定本的确立,儒家思想得以随着石经拓本的流布向外传播。 《开成石经》的刊刻对儒家经典的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它保存了迄今所见儒家经典的最早版本,被严可均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以《尚书》为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现存最早的版本就是《开成石经》本。石经中使用的《尚书》版本是东晋时期梅赜所献的署名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孔传本《古文尚书》因为有刘炫等为其作《疏》、陆德明作《释文》,在学术界逐渐占据优势,超越了东汉以来流行的郑玄注《古文尚书》。唐初,颜师古考订“五经”时,便采用孔传本《古文尚书》为底本,孔颖达等人奉诏修撰《尚书正义》,也以其为标准本,于是孔传本《古文尚书》被正式定为官学经典,并刊刻于石。此后,《尚书》的各种不同版本实际上都是以《开成石经》为底本。因此,可以说《开成石经》所刻的《尚书》版本是对以前版本的继承,也是后来版刻的开端。 《开成石经》是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学思想的珍贵资料。201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以馆藏《开成石经》民国精拓为底本,并补入康熙三年(1664)以石经字样补刻的《孟子》,影印出版《开成石经》(珍藏版),共18函117册。2015年,孔子研究院获赠《开成石经》(珍藏版)。 孔子研究院儒学文献收藏中心紧扣“儒学文献”的主题,以专业特色、科研特色、地方特色为馆藏原则,打造完善的儒学馆藏图书体系,推动儒家文献特色地方文库建设。在历代版本文献、文物、资料捐赠方面,欢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文章分类:
儒学文献收藏中心
|
2025-04-16
2025-04-22
2025-04-22
2025-04-22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