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亦是中国人民的挚友,凭借其1937年在伦敦首发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为《西行漫记》)而声名鹊起,轰动了彼时的东西方世界。1928年至1943年的十数年间,斯诺先生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采访,撰写了大量报道、通讯和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表达了对中...
康良:方老师好,感谢拨冗接受我们采访,现就几个问题请教如下。首先,您对古代儒士有何看法?比如他们对古代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或者存在哪些不足?方朝晖先生方朝晖:“儒士”这个词出现于战国时代、儒家兴起以后,本义并不一定指在朝廷担任官职的士大夫,可能包括一切信奉孔子或儒家学说的学者,故又可称为儒生、儒者、儒家,甚至简称为“儒”。我个人觉得,儒学是一种精神信仰学说(未必等同于西方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常称为元正、岁旦。关于它的起源,有“腊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等不同说法。历史上的“春节”,主要是指立春节气。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春节”则指农历的岁首,标志着新年的真正到来。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春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
巍然屹立的教业中学校门,似是时光的守护者,推开这扇门,便步入穿梭千年文化的旅程。儒家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这片教育的沃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绽放着独特的地气与文化底蕴。踏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故校董何贤先生的半身雕塑,雕塑下方雕刻着“爱国、爱澳、爱家乡”的字句。面向雕塑的左边,是一堵校训墙,墙身清晰可见六句共二十四字的校训,第一句便是“热爱祖国”。雕塑的右边是家国...
编者按:澳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背景,使其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而在对比之中,人们在澳门更能感受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价值,这一点值得研究与思索。本刊特别邀约澳门地区的师生撰稿,畅谈澳门地区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以飨读者。我(杨兆贵)自2007年就来澳门大学工作,迄今已近十八年,与澳门不少阶层居民都有来往,因此对澳门有较深入的了解。澳...
“心学”是孔子儒学至关重要的哲学概念,《论语》中有关“心”及“心学”的篇章,皆是孔子心性世界的重要载体。孔子是一位“有心”和“用心”的圣人,他从“由乎心”开始修养身心,使自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无我之境”。《论语》“正实而切事”的特点也决定其中有关“心性”的篇章背后追求的是孔子“天下之民归心”的“圣王之境”,最终实现孔子儒学理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天地之境”。关键词...
问:想读《周易》没有基础,入手难,怎么解决?答:学习《周易》,先要打基础。首先,要理解《周易》原理跟日月运行、阴阳变化有关系。《周易》内在结构的成型过程是从数到象,从象到卦,从卦到辞。数和象是《周易》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研读《周易》一开始就要打下的基础,如果单纯从文辞入手,是很难理解《周易》独特的成书方式和内在义理的。在《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中,无论从太极到阴阳,还是从先后天八卦到六十四卦,整...
问:读经典时,总感觉不得要领,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体悟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呢?答:我以为,读经典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一句话,读《论语》要能做“情景还原”,也就是要有想象力,切忌死记硬背,熟视无睹,心不在焉。...
问:如何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答: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家合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钱穆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认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对于经典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要从这九部经典入手。一部经典,没有哪个部分不承载着天命与挚信,没有哪个部分不在提供问题...
编者按:去年4月份,为进一步增强与读者的交流,本刊组织“名家解惑: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并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面向海内外读者征集研读儒家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疑惑。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并提出许多问题。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就典型问题予以解答,并在《走进孔子》2024第6期刊出,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同时期待大家有更多互动。问:对于经典的阅读和学习,要从哪些文献入手,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研...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在与其他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路径的高度概括。新时代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既需要更宽阔的学术平台,也需要更丰富的介质载体。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精神,讲清楚中外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中外文明交...
一经过伐燕之后,孟子与齐宣王的关系急转直下。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只能辞官而去。当孟子真要离开齐国时,却有所不舍。“孟子去齐,宿于昼”(《孟子·公孙丑下》),昼位于齐国的边界,再往前走一步,就离开齐国了。孟子却停在这里,不走了,连续待了三个晚上。一个叫尹士的齐国人对此非常不满,《孟子·公孙丑下》4.12章载: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办私学,传承华夏文脉。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普通人的学习经验极易发生共鸣,具有穿越千古的典范意义,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启迪教育者与学习者。孔子博物馆藏《孔子讲学图...
对于一个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读者,现在你能知道你的内心灵魂刻着《论语》的烙印吗?作为一个外国读者,当你见到中国人,能知道《论语》对他内心的影响吗?其实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读《论语》,好好琢磨、思索,就不难发现:今天中国人的内心、行为都没有离开孔子的思想基因,都有来自《论语》教诲的造就。一、读《论语》理解中国人今天为什么要再读《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能够找回传统的民族精神。中...
《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总目录 2024年第1期目录2024年第2期目录2024年第3期目录2024年第4期目录2024年第5期目录2024年第6期目录 《走进孔子(中英文)》电子期刊阅读方法 1.您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在电脑端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期刊阅读界面(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进入阅读界面)2.您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进入阅读界面微信手机端请按以下操作: 手机端界面 微信电...
《走进孔子(中英文)》杂志2024年第6期封面《走进孔子(中英文)》杂志2024年第6期目录本期特稿1 今天为什么要再读《论语》? 安乐哲 田辰山我读孔孟6 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姚海涛13 假如齐国统一天下 ——《孟子》新读之九 梁涛19 从“独善”到“兼善”: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 于素月 张 鑫经典品读26 《诗经》里的成语:我思古人 实获我心 周春健29 《诗...
家训文化是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园地中绽放的一枝奇葩。在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家庭始终居于重要位置,在由内圣而外王、由修身至治国、由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上勾下连的枢纽作用。一般来说,家训是一家之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与表率垂范,为子孙后代在安身立命和待人处世等方面所提供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甚于以往。孔子有幸生于“周礼尽在”的鲁地,长期濡染于浓厚的礼乐氛围中,用人生大部分时间学习、传承、革新和弘扬周礼。他少时儿戏模拟诸礼,长而以明礼见闻于世,壮而以礼授学求仕,老而坚守礼义正道,至死方休。礼是先王治身、治心、治家、治国、治天下之道的集中体现。儒家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中蕴含古礼分辨亲亲之仁、尊卑之等、长幼之序、男女之别的大义。孔子提倡饮食守礼...
《走进孔子(中英文)》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刊物,在刊名上就很有特色。走进孔子,是希望现代人能够通过阅读刊物,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这既是对读者的期望,也是刊物的自我要求。其中的困难,首先在于如何让读者能够亲近孔子,乐意阅读孔子;然后是如何让读者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普及知识接受下来,而且能够深入探寻孔子思想的开放性;最后是如何从孔子的思想再次“启程”,走进自己的心...
虽然在解经是否脱离文本这一问题上,程朱理学要承受宋明理学关于《大学》今古本分歧的客观批评,但就其思想影响与贡献而言,程朱理学则同样独领风骚。这就涉及解读与诠释之不同指向与不同标准的问题。明清内府刻本《大学》书影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在于本文是试图通过“解读”与“诠释”之间的张力来分析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关于儒家经典《大学》的不同理解思路的。而这种不同理解思路不仅涉及我们如何认知传统、继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