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续兵,助理研究员刘敏编注的《〈孝经〉正音释读》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为《尼山丛书·国学经典音注》第六册,选取《孝经》经典文本,结合学界最新的《孝经》研究成果,对文本进行重新注音、注释。本书以导言为领,章旨为引,正文为经,注释为纬,注音为辅,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准确精研又平实晓畅,让庄严厚重的经典变得亲切,是适合新时代国学爱好者诵读的国学经典读本。《尼山丛...
第三屆《春秋》學國際會議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閉幕式2025年6月13日—15日,第三屆《春秋》學國際會議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在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雲通樓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為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協辦單位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支持單位為浙江敦和基金會。來自海峽兩岸的經學研究者,以及從英國、韓國、日本遠道而來的國際漢學家,共一百多位學者,一起見證參與了這一國際經學盛會。 ...
論壇五:相關經學問題研究 第一組主持人:郭美華(上海財經大學哲學院教授)評議人:匡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進鋒(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先秦時期“命”觀念的形成與演變先秦時期“命”字的內涵多元。王老師的文章探討了“命”在表示“生命”與“命運”(包括國家命運的“天命”與個人命運)兩方面意涵的形成與演變,分別論及夏代以前、夏代、商代、西周、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命”觀。王老師...
論壇四:《穀梁》學研究 第一組主持人:吳柱(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議人:黃鳴(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丁進(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趙文子、魯襄公冠事再認識 丁进老師通過《國語·晉語》所載趙文子冠禮與《左傳》魯襄公冠禮的再分析,揭示了兩周冠禮的深層內涵。趙文子冠後逐一拜見晉國九卿的記載,填補了《儀禮·士冠禮》中“見鄉大夫”儀式的空白;魯襄公冠禮則顯示諸侯冠制的三大特徵:十二歲可冠...
論壇三:《春秋》學史研究 第一組主持人:劉德明(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議人:張靖傑(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張高評(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朱熹《春秋》詮釋學之層面與價值——以《朱子語類·春秋綱領》為例 朱熹解讀《春秋》,常言難懂、難看、難理會、其實看不得、煞不可曉,此生不敢問。然而,考察《朱子全集》、《朱子語類》之文獻,關於《春秋》經典詮釋之視角與方法,朱子實已提示四...
論壇二:《左傳》學研究 第一組主持人:李偉榮(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評議人:田訪(嶽麓書院歷史系副教授) 郭院林(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試論杜預《左傳》注以文解經的特色 作者指出,杜預從文章學角度深入剖析經傳,進而揭示《左傳》文學特色。首先,杜預以文辭作為解經的出發點與理論依據,總結出“變例”以及《春秋釋例》與“五體”;其次,杜預從文章學角度闡釋敘事結構,通過“張本”“終”“為……傳...
論壇一:《公羊》學研究来源:“经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25年6月19日
第三屆《春秋》學國際會議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左傳》學會議来源:“经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25年6月19日
6月13日—15日,第三届《春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左传》学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经学研究者,以及从英国、韩国、日本远道而来的国际汉学家,共一百多位学者参会研讨。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尼山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闫春新,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翠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闫春新在《左传》学小组的研讨中以《明清“科举〈左氏〉学”述要》为题发言,提...
6月13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学术对话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对话会围绕“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主题,深入探讨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异同,为儒学哲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方向,促进了跨文化哲学交流与融合。对话会特邀四川大学客座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退休教授伍晓明,雅典学院希腊哲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马...
4月27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当代大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国学院联合论坛在北京举行。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教授受邀参加论坛,孔子研究院辛敬博士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分论坛的研讨环节以《“祛魅”时代中的儒家天人论重构》为题作学术发言。本次论坛旨在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汇聚国内国学院及国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就国学院的历史传统、当今使命与发展前景等主题进行研讨,促进各国学研究机构之...
2025年4月27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当代大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纪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 周年国学院联合论坛”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隆重举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与国学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学者合影会议纪要开幕式4月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人文楼315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出...
4月26日至27日,由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孟子思想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本届会议以“孟子思想与中国史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了会议。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研究员魏衍华,研究员宋冬梅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魏衍华提交学术论文《孟子“送死”论与中国人的祭祀传统》。他认为,孟子“送死”论是此前历代圣贤“养生”“送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堪称中国...
书院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不仅是传播文化、研发学术、培养贤者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明碰撞交流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广设书院,欧美地区也出现过书院。发端于中国的书院,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何以在海外多国落地生根?当下,书院又如何继续发挥文化和教育价值?孔子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孔祥林近日接...
作者:曹景年,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来源:《中國經學》第三十四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第1—21頁。
摘要:自东汉以来,《周礼》《仪礼》《礼记》即合称“三礼”,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三礼”只是一种文本合称,作为一门学问的“三礼之学”的学理合法性并不稳固,这主要是因为《礼记》本身是礼经之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经未必合适,而且《礼记》内容庞杂,很难单独成“学”。朱熹、吴澄在“《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的思路下,对“三礼”文本进行了系统改编,但都没有实质性撼动传统的“三礼”说...
编者按:彝伦讲堂由孔子研究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资助,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举行。2024年5月开讲,至今举办了5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庆中教授受邀担任第四讲嘉宾,演讲稿《儒学的变与不变》经整理后,由《光明日报》于今日“光明论坛”整版刊出。现全文转如下,以飨读者。杨庆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著有《二...
《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鹿博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3月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作者简介鹿博,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办公会于2025年2月10日审议决定,发展以下机构和个人为会员。一、团体会员1.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2.福鼎市儒学实践研究会3.喀什大学国学院二、个人会员1.Sergio Portelli(余思齐),马耳他大学文学院教授(马耳他籍)2.Allawi Semand(阿拉维·塞斯曼达),乌干达外交政策智库“发展观察中心”研究员和执行主任(乌干达籍)3.Ana Tereza L...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自汉代以来传承逾两千年,不仅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教育体系,也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文献。近日,由著名华裔穆斯林作家刘宝军所译的马来文版《论语》正式出版,并命名为《论语——从伊斯兰角度来评析儒家思想》。这部译著是《论语》首次完整翻译为马来语,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及伊斯兰世界的传播,深化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刘宝军先生,毕业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