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牛喜平 第四届、第五届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第六届、第七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人魏衍华 历史学博士,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科研管理部部长 时间2025年3月28日9:30—11:00地点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主讲人介绍牛喜平 第四届、第五届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第六届、第七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摘要:中国孕育了以“礼”或“礼制”为基本标志的政治文明,西方则形成了以“法”或“法制”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传统。中国之“礼”与西方之“法”之间的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世界观——“礼学世界观”和“法学世界观”的差异,每一种世界观各自蕴含着对政治或制度的历史起源、辩护基础和文明形态的独特认知。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来看,这两种政治世界观各自所依据的“礼”和“法”或“礼制”和“法制”不仅呈现形态上的...
摘要:荀子《礼论》涉及礼的方方面面 。从总体上看,礼在社会领域中展现了其规范意义。就礼的起源而言,礼首先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为指向,在此前提下,礼又具有社会层面区分等级尊卑的作用。以礼分之,体现了礼的度量分界功能。礼既指向社会秩序的建构,也涉及人的生存,所谓“养人之欲”便表明了这一点,后者同时体现了礼与人的存在的关联。由此出发,荀子对礼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考察。作为普遍的规范,礼既有自身的根...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家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诊治当今世界...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家风传承是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培育文明乡风”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等重大部署,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素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以优良家风引领文明乡风,...
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切是家训的突出特征。蔚为大观的历代家训内容繁富,囊括进德修业、读书问学、治家兴业、睦邻处世等各个方面,但推家及国、经世济民、匡扶天下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是家训宏大叙事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建设的重要标尺。 治家治国一体 是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
“父子相隐”的公案出自《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这个公案在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鸣。然而有趣的是,“子告父罪”似乎是一个世界性的伦理困境,在古希腊也有一出“子告父罪”的公案,即由柏拉图所著,以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为主角的《游叙弗伦》。这篇“公案”的详细程度远超《论语》...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子,教之以义方”,这个典故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后被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以《石碏谏宠州吁》为题,编入《古文观止》,其中阐述的家庭教育启示和教训引人深思。这篇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