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大会 > 大会论文 >
林素英:論曲阜孔廟傳播六藝文化之道——從臺北孔廟的成功再生經驗談起
发布日期: 2016-05-10 浏览次数:96 来源:未知 作者:kza

摘    要

    曲阜雖然有「孔子六藝城」,然而其設計旨在發展觀光旅遊業,歷史文化則居於其次,因此要真正傳播孔子的六藝文化深刻內涵,培養術德兼修之君子,仍須依靠孔廟之特殊文化空間。本文從臺北孔廟推出六藝體驗區等再生計畫,不但活化原先古老刻板之形象,也使孔子變得更可親可近,因而希望曲阜孔廟能善加利用該地與孔子之親密關係,規劃能發揮孔子六藝之教的體驗區,將極有助於仁人君子之養成,朝真正的「首善之區」邁進。
關鍵詞:曲阜孔廟、臺北孔廟、再生經驗、六藝之教、仁人君子

一、前言

    凡是世界之重要文化,都具有跨越時空界限之特色,而不單單屬於其原生國家。例如,孔子在中國不但被譽為「至聖先師」,而且孔子文化也早已成為人類的共命慧。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正說明孔子對中國文化,乃至於人類精神文明都有重大貢獻。由於中國之文化向來以禮樂文化著稱,而禮又最講求實踐,在禮與樂相須而行之狀況下,終孔子之一生,都旨在恢復周初之禮樂社會。由於孔子無法完成禮樂社會之再現,故而後世在紀念或祭祀孔子之時,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上承孔子之心願,努力在現代社會中實踐富有禮樂文化涵養之行為。基於此前提,祭祀孔子之孔廟,無疑地,就是實踐禮樂文化極重要之文化空間,因此如何使孔廟具體承擔弘揚與傳播禮樂文化之重要地位,應是舉行祭孔大典值得思索與努力之處。
    由於孔子對於文化之貢獻極高,因此東南亞以及東北亞的漢字文化圈國家,建有孔廟(或稱文廟、夫子廟等等)者極多,即使是義大利、法、德、英、美、俄等國,亦有孔廟或類似孔廟之基地。[ 其詳參見駱承烈:《文物古蹟》,收入孔德懋主編:《孔子家族全書》(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頁310~324。]其中,曲阜之孔廟,歷史最為悠久,且幾經擴建後,目前之規模,乃比照皇宮式之古建築,屬於全世界最大之孔廟。臺北孔廟雖然占地僅有曲阜孔廟的1/7,也不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孔廟,然而卻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在臺的唯一主祀地。再加上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參與規劃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儀節,[ 民國57年(1968),教育部成立「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由蔣復璁擔任主任委員,方豪、王宇清、莊本立、孔德成,分別擔任禮儀、服裝、樂舞、祭器四研究小組負責人,以明代禮儀為本,共同制定釋奠禮之進行。制定後,再經試行、研討改進以及縮短時程為60分鐘之努力,於民國65年(1976)正式施行至今。]在此舉行已達數十年之久,都可說明臺北孔廟在所有的孔廟中,相當具有正統性與特殊性。尤其在「臺北市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畫」以後,臺北孔廟對於弘揚孔子文化與促進儒學文化之傳播,都更形重要,且具有特別意義,因而對於曲阜孔廟之推動與傳播六藝文化,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緣於孔子最注重六藝之教學與傳播,因此本文特別標明六藝文化為思考重點,在談論曲阜孔廟如何運用文化空間以推行禮樂文化時,若能參照臺北孔廟成功再生之經驗,當可重新思索其在文化傳播上可以扮演之重要地位與貢獻。尤其在中共領導人宣稱要以儒家思想治國之時,如何使孔廟以其特殊的文化空間,發揮引領六藝文化真精神之指標,最值得一試!本文乃為拋磚引玉之用,還有待眾多學者仔細推敲研究。

二、「即之也溫」的臺北孔廟新風貌

    臺北市第一座孔廟創建於清光緒6年(1880),乃知府陳星聚利用建築城垣的結餘款,在城南門內(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及北一女中一帶)建築臺北府文武廟。隨後,甲午之戰清廷戰敗,遂割讓臺灣給日本。不久,孔廟被拆除,改建日語學校及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不再有孔廟,讓地方仕紳引以為憾。

    (一)「臺北市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畫」之緣起

    民國14年(1925),詩人陳培根捐出大龍峒私地2000多坪,辜顯榮購地捐千餘坪,並與黃贊鈞三人聯名,籌組重建聖廟之募款及殿宇規模。歷經前後兩期工程,至民國28年(1939)始完全竣工。因此大龍峒孔廟乃民間所有,也由民間管理。後來有鑑於尊孔重道乃國家大事,且孔廟之維護費龐大,主事者遂於民國60年(1971)將孔廟捐給政府,改由臺北市政府管理,隔年正式成立「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以下有關臺北市孔廟資料,均來自該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ct.taipei.gov.tw/zh-tw/Home.htm資料,謹在此致謝!]民國98年(2009)因該建築逐漸老舊,於是臺北市政府在郝龍斌市長任內,向觀光局提出「臺北市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畫」。
    該計畫已考慮到永續經營之問題,以孔廟為主,希望整合旁邊保安宮,以及附近四十四坎遺址、文昌祠、老師府等地方觀光資源,再連結周邊大龍峒夜市美食生活圈,發揮在地特色,打算以新風貌成為文化觀光的新據點。透過再生計畫,不再使孔廟停留在一般人制式化的刻板印象,只以辦理928孔子誕辰祭孔活動為主。該計畫經審查通過,獲得補助,改善軟硬體工程以及周邊交通,於民國100年(2011)完成,以新面目與世人見面。

    (二)現行臺北孔廟的業務內容

根據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之資料,可區分為以下重要類項:








 

     根據上表,可見臺北孔廟的數位展覽內容極為豐富,可說是結合現代科技之發展,促使人文知識發揮更好的傳播效果。只要透過電腦連線,即可就自己性之所近,進行一場老少咸宜的知性之旅,對孔子的一生以及儒學之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具有極高的社會教育價值。倘若對特定內容有興趣,即可根據所提示的內容再行深入研究。同時為配合古代有入學拜師之禮,還恢復古代採春、秋二季都舉行祭拜先師之大典,使參與之民眾可以實地體悟祭典之莊嚴與至聖先師有教無類之精神。相較於曲阜孔廟,臺北孔廟雖然相當小,然而確是名副其實的「小而美」,在文化內涵上是豐富、精緻而具吸引力的。若能持之以恆,繼續凸顯六藝文化之現代意義與價值,將可成為國際觀光文化的新據點。
    此外,根據「臺北年鑑2011-特別報導1」,臺北市孔廟為重塑儒道文化,所舉辦的活動有:
    與禮儀的相關活動有----定期在大成殿舉行「古禮祭典儀式展演」,使觀眾熟悉祭典儀式;辦理「儒家風格體驗活動----君子茶禮」,體驗茶文化以及敬師謝師禮;透過「高中登科祭:書福道」活動,結合「書」與「禮」,鼓勵學子立志成為君子。
    開辦文化研習活動:辦理「儒道及傳統文化研習活動」,帶領中外人士認識相關文化;推出「儒道及E-learning數位典藏、故事遊戲軟體製作開發」,提高一般人學習興趣。
    規劃文化體驗活動:透過「六藝體驗活動」、「漢字文化體驗學習活動」以及「孔廟情境劇或行動劇」之方式,使參與者融入情境,更容易體會儒學與大龍峒之美。
同時為發展國際觀光,特別招募與培訓具有中外文語言專長(英、日、韓、法)之學生或社會人士,成為多聲道之「文化大使」,提供多元的導覽服務。同時,臺北市政府還結合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臺灣瀛社詩學會、中華民國書學會、中華民國書法教學研究學會、詩歌樂舞創意劇團等團體,與孔廟長期合作推動儒學文化之發展,藉由辦理儒風講座、儒風體驗營等活動,希望儒家文化能更普及化,達到文化傳承之目的,也希望藉由開拓國際觀光,增加儒學對外傳播的新力量。[ 參考臺北市政府資訊局2012.06.15資訊更新http://tcgwww.taipei.gov.tw/fp.asp?fpage=cp&xltem=2581920&ctode=52693&mp]至於配合觀光產業需要,還有「儒道特色餐飲研發」,如「欺君子魚」、「陽貨饋豚」等儒家菜;「紀念品與文物開發製作」,如「論語圍巾」、「子曰書包」等等都相當受矚目。固然此部分已屬於特色產業開發,然而富含文化氣息,沒有市儈色彩。

    (三)孔廟再生計畫成功之條件與侷限

    要弘揚孔子文化,首先要使民眾願意走近孔子、理解、親近孔子。先要理解孔子,才有可能好好傳播孔子文化,提升廣大社會群眾之文化素養。這當然需要集眾多的人力,付出持久的努力,然後才有可能回過頭來,使社會大眾享受孔子文化之貢獻。因此如何使「望之儼然」的古板孔老夫子,變為「即之也溫」的現代君子,就是儒家文化能否進入人心的重要關鍵,然後才能從其嚴正無邪佞的言談中吸取智慧之結晶。[ 《論語‧子張》,見於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頁171~172: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此次臺北孔廟能因再生計畫而成功展現新風貌,除卻當時之市政府重視此事,能結合現代科技動畫設計、博物館展覽專業、文創事業、及相關教育學術團體提供支援,以從事軟硬體之更新外,最重要的,還在於日後之市政府是否還能注重文化事業之永續經營。換言之,最關鍵之部分,乃在於如何有效充實影音專區的內容,非僅必須使其內涵能與孔子等儒學文化高度相關,且應將主題鎖定在六藝文化之實踐上,還應考慮表達形式與如何推陳出新。
    占地較小,是臺北孔廟無法跨越之侷限,也導致六藝體驗之設計受到極大的限制。又因為採取自由開放體驗之方式,以致大人小孩最感興趣,使用率最高之駕馭體驗區,最容易發生機器故障之情形,所以如何有效管理也有再努力的空間,然而從參觀人數明顯增加,參與孔廟所舉辦各項活動也日益增加之狀況,都可說明截至目前為止是成功的。文化之成果無法要求立竿見影,需要時間慢慢涵詠、發酵,更需要政府相當單位能有長遠之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三、曲阜孔廟的古今對比與六藝文化之實踐

    曲阜孔廟,建於孔子歿後之次年(478B.C.),至三國魏晉天下大亂時,已隳壞不堪,於是魏文帝曹丕大加整頓擴建,自此以後,歷代各有興衰與擴建。時至明代,堪稱達於極盛而成為日後之定制。[其詳參見駱承烈:《文物古蹟》,頁123~141,對闕里孔廟歷代興修情形有扼要紀錄。]不過,地位最特殊者,仍應首推始建之孔廟。

(一)始建之曲阜孔廟具特殊地位

    始建之曲阜闕里孔廟,根據〈孔子世家〉所載,乃孔子弟子為紀念孔子,遂以孔子之故居為廟,且將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車、書奉於其中,因此地方雖然不大,卻最具有歷史意義。劉邦以太牢祭孔之處,正是此一歷經200多年的孔廟,且自此以後,孔子逐漸受到帝王大臣之崇敬,諸侯卿相,常有先謁然後從政之現象。司馬遷以孔子為偶像,自言適魯之時,「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於是深深慨嘆「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史記‧孔子世家》,見於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頁760~765。]由此可見孔廟之所以能提供世人憑弔孔子最重要之處所,正因孔子此處有遺物留存於此,而且孔子還曾經居於斯,教導學生於斯,甚至在司馬遷前往觀覽之時,還有「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之感人情形,因此集合此諸多重要因緣,讓司馬遷徘徊流連不忍離去,而發思古之幽情。
    司馬遷還明確指出布衣孔子而能躍居至聖之地位,乃在於孔子以《詩》、《書》、《禮》、《樂》等古代典籍教導弟子之重要事實,且使其三千弟子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致使後世凡言六藝者,都必須以孔夫子之說為重要之參考標準。從司馬遷特別標榜「孔子以六藝世其家」,乃造成孔子不朽之最重要關鍵,其意義可大略區分為三:其一,凸顯太史公具有卓越之文化史觀,此從日後孔子對於世界文化所造成之影響,已有最好之證明;其二,凸顯《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教育,與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文化具有極密切之關係;[ 有關「六經」與「六藝」之關係,可參考林素英:〈「人道」思想探析——以〈性自命出〉與《禮記》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2011.10.29—30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台灣大學中文系協辦,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會議廳舉行之「機遇與挑戰: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林素英:〈從「禮樂」的分合與特性論〈性自命出〉「道」四術或三術的迷思—兼論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文與哲》第25期,頁193~216。]其三,凸顯中國文化要求永續發展之關鍵,端視其對於六藝文化之實踐與傳播成效如何。

(二)重新重視儒家文化下的曲阜文化發展

    近20多年來,大陸地區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之價值,特別看重以孔子為主的儒家思想文化,於是孔孟故鄉即成為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之重點地區。其中,與文化關係較密切者,當屬中國孔子研究院以及孔子文化園區的設立。孔子研究院自1996年9月28日起,分三期工程進行,至2009年全部竣工,工程相當浩大,也先後接待一大批國家領導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儒學界、建築界之朋友。當然最重要的,則是舉辦「大哉孔子」、「孔府精品文物」、「世界孔廟」、「銅板聖跡圖」、「金版四書」、「全國名家書畫」等重要文物展覽。同時,還編撰《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中華倫理範疇叢書》前10卷、《大哉孔子》、《中國儒學入門》等圖書,還開通「中國孔子研究院網」以加強學術交流,並先後前往澳大利亞、新西蘭(紐西蘭)、歐洲八國以及台灣,舉辦「大哉孔子」展覽,更與韓國儒道會、日本斯文會、其他各省儒學團體以及台灣的中華孔孟學會等學術團體建立友好關係,[ 其詳參見中國孔子研究院網站。]成效頗高。
    至於有關設立孔子文化園區之問題,根據中共黨中央十七大「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神,以及山東省「大力實施孔子文化品牌帶動戰略,打造以曲阜為中心的魯文化集聚區」之要求,曲阜市更以「三孔」大中軸線向新區延伸文化產業園區。該園區內,規劃設置孔子博物館、孔子文化廣場、文化體育公園、大成橋及沂河景區等重大文化項目,希望能提高曲阜之文化產業規模、質量與水準。[ 其詳參見《人民網》2012.09.06,「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曲阜新區文化產業示範區」。]相當明顯的,此一重要而龐大的規劃,雖然標示為文化產業園區,然而究實而言,乃以旅遊產業為發展重點,至於實質文化,則退居點綴之角色地位。雖說旅遊也是廣義文化中的一小區塊,然而從文化之實質觀點而言,在處處強調產業發展,推展國際觀光旅遊之情形下,商業氣息過濃,非僅喪失曲阜過去農村樸實的影子,也違離孔子講求質樸務實之理念甚遠,而讓文化工作者感到遺憾與欠缺。畢竟文化除卻有宏偉的建築以外,真正屬於精神層次的「軟實力」,毋寧才是文化的核心,才是真能感動人心、震撼靈魂的堅實主體。
    根據報導,中國全國總書記於2013年11月26日造訪孔子研究院時,孔子研究院楊院長,向總書記提出學習儒家思想,是穩定社會、安定民心,提高公民道德之重要途徑。楊院長之說,獲得總書記明確表態。習總書記認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因此高度重視弘揚傳統文化之工作,且希望將曲阜打造成文化的「首善之區」。習總書記還希望楊院長繼續思考如何使此「首善之區」的人,都能好好開啟其潛藏的質樸美好德性,並外發為文雅之行為,成為文質彬彬之君子。[ 其詳參見《華夏經緯網》2014.09.28,取材自《齊魯晚報》之報導。]既然如此,則如何善加發揮曲阜豐富之文化底蘊,讓此地之人能確實踐履儒家所強調的「誠於中而形於外」之真精神,而不流於口號或形式,就是最需具體努力的目標。
    雖然孔子研究院弘揚儒家思想文化之績效已相當高,不過,其工作內容與實際成效都明顯偏向學術層面之研究與推廣,對於廣大的社會大眾而言,不免有稍隔一層之遺憾。如此偏向學院式的研究發展,並無法擔負司馬遷所提出的,凸顯孔子傳播六藝之教的神聖與偉大之處,當然也難以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舉止文雅的文質彬彬仁人君子。因此,要將曲阜打造成真正的文化「首善之區」,進而使此區內之人成為仁人君子,的確還要從厚植文化的根下手,設法多增加社會大眾接觸、實踐六藝文化之機會,從具體實踐中學習如何成為溫文有禮的君子。

四、曲阜孔廟開闢六藝體驗區有助於培養君子之德

     1992年中美合資在曲阜開始建設孔子六藝城之大型娛樂城,於1993年9月開始營業,以特殊之方式詮釋孔子的六藝之教。該六藝城之設計,雖也以孔子所倡導之禮、樂、射、御、書、數為引線,運用現代聲、光、電之高科技,且結合音樂、美術以及宏偉建築,構築一融合娛樂、趣味、歷史、知識以及旅遊美食之大型多功能旅遊城,不過,畢竟該城乃是因應現代人旅遊而設計的商業旅遊城,難以使人感受真正的文化薪傳意義。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該六藝城的確已提供相當大的方便,使購票入內者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觀覽孔子一生的重要片段,甚至於還可以從參與其中,看到孔子周遊列國的辛酸。但是觀眾在觀賞之餘,所深受震撼的,乃是豪氣壯觀之現代科技、巧奪天工之人工造景,而未必會滋生對孔子憂國憂民、有教無類精神之感佩,因為高深之文化無法與高科技商品事業直接劃上等號。面對眼前之偉大藝術品,直覺的反應,應是對現代高科技之崇拜,實難迸發出強烈之思古幽情,也無法油然興起承擔文化必須薪火相傳,使其不絕如縷之重責大任。這份對於文化傳承之強烈感受,無可諱言,仍應由具有特殊文化底蘊之曲阜孔廟來擔當,才能最恰當地烘托六藝之教的深刻文化意涵。當初以娛樂旅遊以及觀光商業為主,籌建而城之大型多功能孔子六藝城,必須先藉由孔廟的特殊淵源以找回六藝文化之內涵,始能充分發揮其輔助地位。
     臺北孔廟再生成功之因素固然不少,不過,最關鍵之原因,乃在於以極有限之空間規劃六藝體驗互動區,提供所有參觀之觀眾親近六藝文化最具體之經驗,不再制式地以為儒家刻板之印象,而且還充分利用空間辦理各項與六藝文化相關之活動,使整個孔廟更有親和力與生命力。該社區經過此次再生改造之結果,除卻硬體方面之容貌更新,孔廟成為該社區民眾極佳之休閒、益智場所,也提供所有市民在喧嘩熱鬧的台北市區內,增加一處極清幽,極富文化氣息的休閒場所。最可惜的,則是因為臺北孔廟場地小,以致六藝體驗互動區有許多無法施展開。反觀曲阜孔廟,占地足足有臺北孔廟的7倍之多,若能妥為利用這些深具文化底蘊之空間,則其效果將更輝煌,更具有社會教育意義。重點略述於下

(一)「六藝」之教旨在培養仁人君子

    《周禮‧地官》主要執掌邦教,其最高長官大司徒,主要透過「十二教」之施行,並配合本俗以安萬民與懸象教法之社會教育模式,採取以「鄉三物」、「鄉八刑」雙管齊下的方式,為廣大的平民進行全方位的普及教育。「鄉三物」之規劃如下: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禮‧地官‧大司徒》,見於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頁161。]
倘若對照掌管貴族小學教育的師氏及保氏之職,更可歸納各級教育之核心所在:
   (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以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 《周禮‧地官》,頁210、212。]
總括大司徒以及師氏、保氏之職,可見無論社會教育或貴族教育,都以養德行孝為本,以六藝為主體,且以禮樂為核心,希望從禮、樂之教以完成美滿的人格教育,從射、御、書、數的技能教育,培養其日後從事各行業的基本技能,使成為術德兼修、文武兼備之人。李塨更進而指出:
      《周禮》教民,一曰六德,有聖、忠、和,猶是四德而分其名也;一曰六行,內有睦、婣與恤,五倫所推及也;一曰六藝,及於射、御、書、數,又禮樂兵農之分件也。三者總名曰物,言心性非精,禮樂非粗,祇此物也。
      夫古人之立教,未有不該體用、合內外者,有六德、六行以立其體,六藝以致其用,則內之可以治己,外之可以治人,明德以此,親民以此,斯之謂大人之學。[ 分別見於清.戴望:《顏氏學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卷4〈恕谷一〉,頁224;卷7〈恕谷四〉,頁362。]
透過李塨言簡意賅之說明,更可知六藝乃兼含六德、六行之體於其中,由於即用顯體、體用一如、內外合一,因而可以養成「誠於中而形於外」的仁人君子。換言之,若能切實實踐,即可達到孔子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頁60。]之境地,成為文質彬彬的文化人。

    (二)曲阜孔廟「六藝」體驗區應注重發揮其文化內涵

六藝之教應深入其精神內涵,包含以書數成知、以射御養勇、以禮樂修仁三方面,因而體驗區內也可相應規劃為三區。此規劃,一方面要借重現代科技之幫忙,以深入淺出之方式,傳達書、數之教的學習,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空間,盡量在適當的空間,規劃禮、樂、射、御之簡易學習區,俾便提高社會大眾對六藝之認知,增進實踐六藝之教的能力,呈現知、仁、勇三達德之教的深刻內涵:
1.以書數成知
    所謂書數之教,即是以語文教育與數學教育的工具學科為主的知識教育,在現代智力分類中屬於一般能力,所以是通才教育的基礎教育,也是學習一切專門知識的工具學科。鄭司農以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即「六書」,而以《九章算術》中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贏不足、方程、旁要(句股)為「九數」。[ 其詳參見《周禮‧地官‧保氏》,頁212,鄭玄注引鄭司農所言。]「六書」之造字原理,大家較為熟悉,故不贅述。至於「九數」之運用,乃為解決生活中之實際問題,因而成書最遲在東漢的《九章算術》,雖是目前最早之數學傳世文獻,但非來自一時一人之手。1983年底、1984年初在湖北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算數書》,足足比《九章算術》早約一世紀半,至於其內容,又當更早於墓葬之時期。雖然尚未確知此兩本數學重要著作之關係,但是參照現存中國古代之重要文物,已可確知中國古代數學非常發達,否則無法解決複雜的建築與從事各項物質文明建設。由於對天文之觀察與曆法之訂立,都與對數之把握有絕對相關,而孔子主張用夏時,[ 《論語‧衛靈公》,頁236:孔子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回應顏淵之問為邦。]說明夏代之曆法已相當發達,因此古人對於數之應用,也是由來已久。
以下透過列表以呈現「九數」之大要:[ 有關「九數」之內容大要,其詳參見劉伯驥:《六藝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頁201~203。]



    此部分的體驗,可以透過數位科技之助,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自我學習軟體,協助社會大眾從「六書」簡單的文字構造原理,理解語文世界的有趣與文化創造之優美,也可增進學習效率,而鼓舞讀書明理、增廣見聞,勤於學習經典教育之效果。至於書畫藝術之陳列與欣賞,雖然也是「書」藝之教的範疇,然而卻是後代之延續發展,而非孔子當年傳授弟子之主要內容。對照孔子年輕時,曾經做過管理倉廩之「委吏」以及放牧牛羊之「乘田」,因此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頁78。],故而以「九數」一類之技藝解決生活中之實際問題,也可能是孔子與弟子間討論之事項,只因無關乎世道人心,弟子遂不加記錄於《論語》之中。雖然相關記錄不在《論語》之中,但是「數」藝之教攸關疆界劃分、國家賦稅、土地分配、糧食交易等國家社會大事之實施,也包含空間規劃、建築設計等具體執行,同時也與邏輯思考直接相關,因而在體驗區內,宜透過各種有趣的空間變化與數的連結,設計益智遊戲軟體,使參與者從具體操作中,學習「數」藝之教與生活之連結。
2.以射御養勇
    有關射、御之教的呈現,乃是六藝之教體驗區最具魅力之重點實驗區。臺北孔廟受限於場地,無法真正透過「五射」與「五御」之實際內容,以達到宣揚武勇之德的效果,因此更寄望曲阜孔廟能在這方面多多努力。臺北孔廟在「射」藝傳播部分,僅能透過科技輔助,以微型之方式呈現「射」藝之教,對於「五射」之宣傳效果有限。至於有關「御」藝之教,則以電動玩具之方式,使駕駛者坐於遊戲馬車上,按下指揮桿以控制馬之奔馳,然而因為速度過快,往往在一轉瞬之間,馬匹已跌落出局。此種設計雖可使駕車者體會欲速則不達之道理,然對於「五御」之宣傳效果其實有限。不過由於此體驗最有趣、刺激,因此都能深深吸引各年齡層的民眾坐下一試,但也因為使用率太高,而且還有許多年幼的小朋友接二連三的玩,因此故障率相當高。若在曲阜孔廟,因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好好規劃,應該好好規劃「五御」之教的適當場所及相關人力配備。
    所謂「五射」,鄭玄引鄭司農所言,乃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以及井儀五種射法,賈公彥則據此說法進行疏解,李塨再更進一步申述,[ 以下有關「五射」之說法,鄭注以及賈疏見於《周禮‧地官‧保氏》,頁212~213。李塨之說法,見於清‧李塨:《學射錄》卷2,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7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頁6。]表列如下:







由上表所述,明顯可見「五射」的技藝,都必須勤於練習,而後技藝方可達於純熟精湛之地步,而可與〈射義〉所載相呼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且務必使參與者深刻體悟「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之道理。[ 《禮記‧射義》,頁1020,其中所引孔子所說,則見於《論語‧八佾》,頁26。]由於古代男子都需習射,故而若能使參與者深切體悟射之技藝與君子勇武之德密切相關,則具有武德之君子較容易養成。故而曲阜孔廟應先行培訓一些具有「五射」能力之人才,使其具備示範表演射擊技藝之能力,並規劃適當地區,協助有意體驗者進行體驗。即使參觀者無法人人親自體驗,然而從旁觀之過程,也可間接感受武德與君子之密切相關。
    至於所謂「五御(五馭)」駕馭車馬之技藝,鄭玄引鄭司農所言,乃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以及逐禽左五種御車之法。[ 其詳參見《周禮‧地官‧保氏》,頁212--213之鄭注以及賈疏。]以下同樣透過列表之方式,以呈現其義:




觀察上表「五御(五馭)」之動作都極為協調、優雅,可見其技術都相當純熟精湛,若非平時勤於鍛鍊,且力求精進者,則技藝不至於如此。駕馭車馬之技術,不但關係追逐擒獲禽獸之能力,也與進行車戰時,能否成為保家衛國、頂天立地之大丈夫具有高度相關。
    綜合上述「五射」以及「五御(五馭)」所載,可見此射御之技藝已經可以達到「技進於道」[ 其詳參見《莊子‧養生主》,見於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頁117--119有關庖丁解牛之記載。]之層次,尤其配合「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聲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佩玉為度,……行以〈采茨〉,趨以〈肆夏〉,步環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 《大戴禮記‧保傅》,見於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61。]所載,則駕馭車馬之技巧無疑已由技藝之術而入於君子之道的呈現,因而「六藝」之所以稱為「道藝」於此可見。
3.以禮樂修仁
    由於禮樂乃透過各項禮儀制度而進行,因此主要由春官之大宗伯總掌「五禮」之事,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同時還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最後總歸於「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之境,[ 其詳參見《周禮》〈春官‧宗伯〉,頁259、270--278、283之記載。]達到執掌邦禮以和邦國之職責。此規劃,又與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密切相關。由於此部分乃中國文化之核心所在,因此各類禮儀制度所包含之範圍都相當廣,禮義更是極為深邃,孔廟只能提綱挈領說明,不必(也無法)言其詳。以下僅列簡表藉以明其大要:







由上表已可見「五禮」之包羅萬象,且在行禮之同時,還搭配相應之樂以進行,此即禮樂相須而行之道理。至於有關「六樂」之內容,鄭玄遵循鄭司農之說法,依大司樂以六樂配舞以教國子之記載,認為此「六樂」應指黃帝的雲門大卷、唐堯的大咸、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當演奏此古代聖人所作之「六樂」時,乃是分樂而序之,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且合樂舞相伴而行,用以祀天神、祭地示、享人鬼。此「六樂」之奏,「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其詳參見《周禮‧春官‧大司樂》,頁337~342。]此即樂之最大效用,乃在於合天地萬物之大化,使各遂其生。
    由於「五禮」體大精深,不適合在孔廟言之過詳,而應把握孔廟之特性,旨在配合學生入學而舉行祭先師的釋奠禮,屬於嘉禮中的一種,最希望能多吸引社會大眾參與。又因為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因此加強大眾對於祭孔釋奠禮之認知,以及行使釋奠禮時,必須使用數量龐大的禮器與樂器,因此亦可藉由現代科技幫忙,設計自我學習軟體,使大眾多認識行禮所需的用器,能多辨別其型體、功用及發音等等。最重要而有趣的,則是盡可能定期進行佾舞之教學,使有興趣之學員透過佾舞之學習,真正感受何謂莊嚴肅穆、中正平和之穩定力量,對於心性之平穩,具有極大的修持效果,對於養成君子人格也有極大貢獻。臺北孔廟運用科技輔助,使進入特定空間者得以進行佾舞互動,也是大眾感覺饒有趣味之處,而最能彰顯孔廟祭禮特色的,則有規劃相當好的佾舞推廣教學,曲阜孔廟不妨進一步理解細節。
五、結論
    現代化大型多功能旅遊城的投資,當然無可厚非的會把獲利列入重要考慮問題,但是要想從根本打造文質彬彬的仁人君子,則必須仰賴大有為的政府做長期的投資,將資源用在關鍵處,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才有可能在數十年後使人民的文化素養大為改觀。畢竟硬體的改造,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之間必有驚人之改變,然而軟體的改良,尤其牽涉到人文素養之提升、社會價值觀之改變,累積三十年之努力並不算太長,因此若無深謀遠慮者推動深耕文化,則無以為功。既然習總書記已提到「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之關鍵問題,也希望將曲阜「首善之區」的人,打造成文質彬彬之君子,則善加利用曲阜孔廟特殊之文化空間,真正負起傳播六藝之教的神聖任務,恐怕是應該優先考慮的。同時,為落實文化確實生根,也應考慮孔廟門票收費之問題,最好能對曲阜居民以及各級學生免費或特別優惠之措施,以達推廣六藝文化之目的。
    在孔子故居恢復孔子過去教導學生最注重的六藝教化內容,應是恢復固有優良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也是凸顯以儒家治國之重要指標。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文化深耕之計畫切實被考慮與執行。(转自:《孔子研究》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