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中国人的天下观
发布日期: 2022-11-08 浏览次数:1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方刘 朱双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胸怀天下”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天下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地理上的“天下无外”。中国先民以中原为中心,把东西南北人迹所至之处都视为天下的范围。《中庸》说天下的范围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这是一个中心相对清楚,而边界却相对模糊的地理范围,具有“天下无外”的显著特点。也可以说,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中国先民的“世界观”。天下在古代也被称为“四海”,《尚书》理解当时的“天下”是:“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诗经》也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为了实现地理上的“天下无外”,必须保持领土完整。这样,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就成为民族大义,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政治上的“天下一统”。所谓“逐鹿中原,争夺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说的都是政治意义上的天下。古代的中国又被称作“九州”,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历来是中华民族对政治上实现“天下一统”的美好愿景。当然,中国人天下观中的“天下一统”是多元一统,尊重各民族的独立性,即是指在维护“天下一统”的前提下,并不破坏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治理传统。正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天下一统”,中央必须要有权威,以确保政令畅通。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大一统”是第一“大义”。孔子对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功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孟子也认为天下应该“定于一”。在中国历史上,“天下一统”时,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反之,容易由战乱频仍而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大一统包含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愿景。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在当代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理念上的“天下一家”。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很早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思想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大学》把“平天下”理解为“明明德”。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认为“以天下观天下”,在国与国交往中大国应该取“谦下”的态度。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中华民族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世界各族人民都过得好,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不仅没有导致“文明的冲突”,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就是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人的天下观,对于凝聚共识,一起向未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