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别总担心他人不懂我
发布日期: 2016-12-05 浏览次数:108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了解《论语》的人都知道,该书首篇围绕立身处世这一中心而展开,主要谈论孝悌忠信等修身做人的问题,其中每一章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该篇最后一章记有孔子的话,可谓意味深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谆谆告诫人们,不要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最该担心的是自己能否了解他人。
    俗话说“人贵自知”,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之类的话,孔子这里强调的当然也是自知的重要性。孔子教育人们应当立足自身,为人处世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只要自己具备了道德学问,具备了察人处世的能力,那么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可怕。为人处世顶顶重要的,是自己不能缺乏处世察人的道德学问。清代学者刘宝楠也说此章言人当责己而不责人。他认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所以孔子才这样特别地提醒人们。
    南宋时期的朱熹特别看重《论语》的首篇,他说《学而》“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在朱子看来,若“熟读”并“明得”这一篇,其余便“自然易晓”,可见,其中的思想其实是贯通《论语》全书的。所谓“己知”,即“知己”的倒装,宾语前置,意思是“了解自己”。关于“己知”与“知人”的话题,可以说孔子再三提起,《论语》中有多处明确记有孔子类似的言论,例如,《里仁》篇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又曰“莫我知也夫”;《卫灵公》篇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也从“知己”与“自知”的角度开导弟子。一次,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智者是什么样?仁者是什么样?”子路回答:“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说“你可以说是士了”;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孔子又问起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说:“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孔子也说“你可以说是士了”;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还是问起同样的问题。颜回答道:“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这次回答说:“你可以说是士人中君子了。”可见,孔子对于“自知”是多么看重!
    孔子教育弟子,往往引导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提升人生境界,《论语》中著名的“四子侍坐”就是如此。孔子对几位弟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孔子询问四个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子路强调的是要“强兵”,冉有强调的是要“富民”,而公西华则强调要使民“知礼”。孔子对三个弟子的志向都不置可否,但却唯独在听到曾点描述了自己的志向后大加赞叹。其实三人的志向连接起来正是孔子的为政之道,强兵、足食、知礼,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而曾点的志向则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分明是一幅社会安宁、人心淡定的美好图画。曾点所说,乃基于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基于人心的和顺,是人人修身修己的结果。孔子期望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天下安宁,这反映了孔子的王道政治理想。
《    礼记·学记》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然后才能奋发自强。“自知”当然是了解自己,自己的优点与优势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与缺失更要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光大,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是为了更好地改正。知人、胜人很重要,自知、自胜更重要。了解和认识别人是智慧,认识和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真正自知的人必须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后来王阳明哲学中“知行合一”的真谛也在于此。
能够自知,乃以较高的素养为前提,这就是孔子儒家修己、克己的功夫。孔子感叹说,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自讼,自己责备自己。朱熹说:“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自讼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要“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敦于反己”“闻道反己”,随时自察过失而严格责己。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很好的典范。孔子特别强调推己及人,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君子有三恕”“君子有三思”“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哪一个不都是要人自知?(原载:《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