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新闻动态 > 院内新闻 >
春秋讲坛 | 陈霞主讲《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读》
发布日期: 2020-12-16 浏览次数:131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魏衍华

12月13日,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五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三讲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霞博士主讲《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读》。孔子研究院科研人员及院外高校师生、传统文化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讲座,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魏衍华主持讲座。

陈霞从《孔子家语·在厄》篇在《孔子家语》其书、《孔子家语》第五卷中的地位入手,讲述了《在厄》篇的重要地位,以及孔子师徒“陈蔡绝粮”、子路问“君子亦有忧乎”、曾子拒绝鲁国国君致邑和颜回取埃墨于饭等四则儒家经典故事,阐释了孔子弟子在困苦境遇中的鲜明态度和孔子儒家在困境中矢志不渝的精神。通过《孔子家语·在厄》篇与《史记》《论语》《说苑》《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等传世文献的互证,揭示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陈霞认为,孔子与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人的对话,反映了三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术志向,体现了他们对孔子思想的不同体悟,传递出孔子儒家在困境中仍然能保持高贵的人格,坚守自己的节操,无疑是早期儒家独有的精神品格。《在厄》篇中曾子弊衣耕作而不接受国君的赏赐、颜回身处困境而坚守仁廉等故事,也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是本篇的主旨之一。

讲座之后,陈霞还同大家就孔子的“穷达”观念、“时遇”思想、儒家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重申了孔子儒家的“时遇”“穷困”等学说在中国儒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魏衍华总结认为,陈霞从《孔子家语·在厄》篇的文本入手,通过平实的语言、详实的资料,细致讲述了孔子的“时遇”思想、“时中”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穷困”应该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好比一场修行,而人生中遇到的“穷困”“困厄”则是人修行中的“磨刀石”“试金石”。人们应当怀着诚敬的心态、感恩的态度,仿效孔子儒家积极乐观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