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道洽大同:民族复兴“中国梦”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日期: 2019-12-31 浏览次数:86 来源: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 作者:于建福 于超
于建福,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
 
    中国人民的梦想与各国人民的梦想相融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恰恰契合蕴涵于中华文明中的“大同”理念。习近平确信,“大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天下大同”是应该不懈追求的共同社会理想。2011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强调:“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在对待民族、邦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协和万邦’即和平共处为邦交原则,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提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基于此,习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深刻阐释世界大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此,“命运共同体”就成为回荡于世界的足以破解时代难题的最强音,在广袤时空中汇聚起命运与共、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深刻变革,人类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难题。唯有凝聚共识的智慧理念,才有拨开乌云破雾前行的穿透之力;唯有明察秋毫的洞见卓识,方有乘风破浪引领前行的感召之力。立于时代之潮头,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大同”理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卓越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指出新的思路,描绘出新的蓝图,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助力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从莫斯科到雅加达,从达沃斯到日内瓦,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从博鳌到青岛海岸,从巴黎到比什凯克,习近平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数以百计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专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主张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亲诚惠容”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使命。由此彰显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展现了新愿景,也为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造福人类提供了新思路。抱有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理想,拥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恪守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博大胸怀,继承“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行胜于言”的中国行动,成为“知周万物、道济天下”“国治而后天下平”“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中国担当。近些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等,积极搭建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平台,为世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努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中国责任,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式写入联合国安理会涉阿决议,充分展示了和合共生、标本兼治的中国智慧,必将由此加速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的时代进程,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先儒“横渠四句”,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诠释。张载首言“为天地立心”,此“天地之心”乃“民胞物与”之“仁”道,而今看来,就是确立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再言“为生民立命”,即令生民尽心知命,“修身以俟之”,而今就是让天下百姓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灵魂有安顿,为人类建设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力倡“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儒家学统,明儒学义理,而今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返本开新,温故知新,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并在与人类多元文明交汇中,实现美美与共;终将“为万世开太平”,即谋国泰民安,“天下归仁”,而今就是要确立“天下一家”的理念,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安宁,谋求世界训致大同。构建“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论断相契合,体现了“共同体”中芸芸众生的热切期盼,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价值,在国际社会日益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凝聚为广泛共识,已为当今世界带来崭新气象,必为人类未来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来源:摘自《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中华大同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于建福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