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尊师尊道德 兴国兴法度
发布日期: 2019-01-11 浏览次数:18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杨朝明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此处引用的这句话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教师的地位关涉到国家兴亡,国家要兴盛起来,就必须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就能使法度得以保持并得到推行。
    贵师而重傅,是因为“师”与“傅”对人生具有引领与辅助作用。师,指教人的人;傅,指辅助人的人。师傅,泛指教导人的人。这里的教导多指关于为人处世的教育,指“传道”的价值观教育。唐代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当然也包括传授技能,“德”与“能”应该具有统一性,二者应该以“德”为先,在精于“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以“传道”为重。古人贵“师”,故有“安其学而亲其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说法;古人重“傅”,因为他们能“傅之德义”“辅立德义”。
    儒家重视道德的先导作用,他们强调“义以为上”,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绝不是轻视科学技术,不是忽略器物之学。人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也应该明白“力量需要方向”。有境界的人当然要德才兼备,要把“方向”挺在前面,不能不分是非曲直,不能没有价值判断。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又说“君子藏器于身”;要求人们“行己有耻”,同时也要“博学于文”。
    尊师傅为尊道德,兴国家要兴法度。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德不明则道不尊,就意味着失去了价值体系的支撑,长此以往,后果就很严重。孔子说:“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马是良马,若不遵循驾车之道,也不会顺利前行。治国也是如此,孔子说:“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虽然土地广博,人口众多,如果治理无“道”,人民没有信仰,国家就不会强大,更不会伟大。教师传道明德,社会有法度,人们守规则,才会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就是重视有道、有德的人。道属于价值与信仰的层面,德则是行为方式与规范,弘道明德的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常言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人师”是大人、君子,他们象征正义,承载道德,儒学作为“大人之学”“君子之教”,就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人。《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孔子儒学教人“成德”“入德”,有德的人参与政治,辅助社会管理,才能形成重道德、尊道德的社会风尚。
    要尊道德、兴法度,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因革损益,不断调整发展,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围绕明理正心、修齐治平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孔子说:“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他所说的“德法”即德政法度。他把“德法”看成治国的根本。这里的“法”是“礼法”之“法”,有法则、法度、规章之义,与今天所说的“法治”之“法”有联系也有区别,故孔子将“德法”与“刑辟”对举。希望人们明德向善,希望社会和谐和顺,从而树立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操守。这些思想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人们之所以尊崇孔子,在于他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历代文庙祭祀孔子,而以先贤先儒配享从祀,因为他们是这些价值观的承载者、弘扬者。他们师法孔子,光大儒学,使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处世遵法度,行为有准则,为民族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明代有人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还有人说:“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兴,兴道德,兴法度;个人立,立道德,遵法度。荀子说:“君师者,治之本也。”国之将兴,国运昌盛,就要倡师德,重师法,尊师重道。(原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09-26第8版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