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读懂孔庙,读懂中国”之杏坛弦歌,余音不绝
发布日期: 2018-06-15 浏览次数:62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郑丽媛
    编者按:本文是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持的《联合日报》专栏“读懂孔庙,读懂中国”系列文章之一,现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在大成殿前,庭院之中的杏坛格外醒目,这是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象征,也是中国教育的代名词。
    “杏坛”一词出自《庄子·渔父篇》,其中记载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在原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之曰“杏坛”。
    今天我们看到的杏坛为重檐建筑,内用斗八藻井,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画,可见规格之高。亭内装饰精致,亭下有金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宜人。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到此,面对盛开的杏花,遂赋诗一首:“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在他看来,这里的杏花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孔子教书育人的象征,与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相伴始终。
    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他心系天下,关怀苍生,继承上古三代的文化,深刻反思现实,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为了更好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创立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他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72人,可谓桃李芬芳,人才济济。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给历代的教育带来了诸多思考。
    孔子的教育是“大人之学”,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大人,培养能“穷理”“正心”的君子。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收为学生。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他不仅仅因材施教,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内心渴望学习,如果不是强烈希望突破迷雾,不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育的时机不好,效果就会受影响。同时,孔子的教学,重在“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希望学生们有求知的主动性,自己找到学习方法,开启智慧之门。
    孔子的教育是“成德”之教。他整理六经,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以六艺进行教学,以六经作为教本。他从人性成长的不同层面,全面提升人的素养。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在他看来,六艺之中蕴含着的大智慧,具有丰富的修身正己、治国理政思想资源,这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备的知识储备,也为成就大人、君子美德所不可或缺。
    六艺或六经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孔子那里,真正的教育并不是让人停留在文献典籍本身,而是通过学习明礼、体仁,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达到至诚中正的人生境界。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名真正的君子,不会斤斤计较于生活的琐事,而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追求,勤勉做事,言语谨慎,随时以“正”来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弘道于四方。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明白道理,不能学以致用,即便是《诗》三百篇都能出口成诵,那又有何用呢?诵《诗》的目的不是诗本身,而是通过学习达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类的目的。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与“行”之间的距离,知道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孔子教学,希望人们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希望弟子们学以致用,通过学习知识领悟智慧,惟有如此,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弟子当中哪个最好学?孔子的回答很明确:“有颜回者好学。”孔子之所以偏爱颜回,就是因为颜回是可以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的人。孔子夸赞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简简单单的6个字,咋看起来也许没有什么,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事物、一些现象、一些做法,人们对其进行是非判断并不难,难的是按照正确的选择去做,难的是一直不懈地坚持做下去,难怪《中庸》记载了孔子赞扬颜回的话:“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境界!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按照中庸的要求,一个人做到至诚无息、择善固执、不偏不倚真的很难,孔子甚至认为他难于治理天下国家、放弃官爵俸禄、践踏雪白的刀刃。颜回则可以做到,他发现了善的做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颜回的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孔子施教,正是为了让人像颜回那样“成人”,能够在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的冲突中“执中”而行。孔子儒家常常谈到“成人”的概念,这可不仅是个年龄概念,更是道德修养概念。人而成人,其标志之一,是能够修正自身,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随时纠正自己的行为。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只有自觉遵守,才是合格的社会成员,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义务。所谓成人,首先是合格的社会人,进而则是道德高尚的君子,然后就是成贤成圣。世上难有完美无缺的人,但通过修养,可以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
    孔子的思想学说被历代所继承,由此带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和谐与和平。站在杏坛,我们可以想象:大成殿正中的孔子在端坐讲学,孔子两侧的四配、十二哲,两庑之中的先贤、先儒,都在认真聆听孔子的讲述……穿越时空的阻隔,仿佛杏坛又传来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声音。(原载:《联合日报》;作者:郑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