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动态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学动态 >
《一脉相承》之中华文化照亮中国梦——专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发布日期: 2017-12-11 浏览次数:62 来源:大象国学 作者:hjj
编者按:值此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河南网络电视台国学频道隆重推出大型系列公益访谈节目《一脉相承》,专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现将访谈内容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附:访谈文稿
大型系列公益访谈节目《一脉相承》
之中华文化照亮中国梦
 
主持人:尊敬的杨院长:您好!非常荣幸在百忙之中能够请到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那么,我们今天将会有一系列问题,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落实两办文件指示,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
首先,我们想向您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和源头在哪里?
 
杨院长:
说到我们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一点。我们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我个人觉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孔孟老庄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提到这个文化脉络,其实这个时候,这个文化前边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后边又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脉络和源头,在我们思考文化的时候这一点极其重要。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孔孟老庄的思想,为什么它的影响这么久远?为什么这么具有超越性?或者说,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源头问题,它的源头非常漫长,我们中华文明到底有多么长的发展过程,其实考古材料已经陆陆续续给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揭示。
简单的说,中国文化其实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发展脉络。那么,即使文明的形成,其实也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到底是五千年,还是一万年?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现在发现的一些考古遗址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在咱们河南这个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这些考古材料其实让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我们原来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认识。这个贾湖遗址发现的遗存非常的丰富,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文明的发展在孔子以前,在孔孟老庄以前的发展问题。所以,它的源头至少有上万年的这么一个过程,即使文明的形成也至少有五千年的那么一个过程。所以,孔子的学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述而不作。
尧、舜、禹、汤、文武,那么这其实三代以来的文化,在孔子的心目中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文化。这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孔子的心目中,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中华文明实际上已经是个成熟的文明。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也多次提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也亲自来到曲阜进行考察,您当时也参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我们也想请问您关于总书记来到曲阜的考察,它的历史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杨院长: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就来到山东,来到曲阜,视察孔子研究院,我本人非常荣幸,全程陪同总书记视察了孔子研究院。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在孔子研究院进行考察,并且这个召开座谈会,这个意义真是非同寻常。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是一次思想解放,是一场经济领域里面的思想解放,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的这个座谈会,实际上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它是一次思想领域的解放、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中国从近代以来受了太多的屈辱,我们反思落后的原因,对于传统文化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或者一股脑的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打进了这个所谓的糟粕。其实对于传统文化,当然是要理解它的发展和形成的这一个过程,了解它的几千年中的变化。那么,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如何指引我们这个民族或者引导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的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说,我们经过了近代以来的这个迷茫,特别是从五四到文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偏颇的理解,我们逐渐走出迷茫。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他来到孔子研究院举行座谈会,实际上标志着我们对于这个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文化在我们当代这个文化建设中它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意义将会愈加的明显。
 
主持人:
所以,今年我们有看到1月2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一个文件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得总书记13年来曲阜考察时也曾经提出一句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您是怎样看待总书记说这样一句话的含义?
 
杨院长:
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座谈的时候讲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意义,他在山东特别说出这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其实这句话我觉得意义很重大,它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它的核心在哪里,这个文化,它的概念非常的宽泛,但是文化的深层、文化的底层或者是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道的问题,道是一种价值体系,德呢就是一种行为规范。
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做人,这可能是这个人有没有文化。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或者素质高低,他的最具体的体现。当我们每个人有了道德有了德,那么他就知道如何修身做人,如何指导自己的言行,如何立身处世;那么有了道德以后,很多问题都会迎难而解。所以说,德,非常非常重要。从国家到个人,其实包含很多内容,国家没有德,国家不可能兴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没有德,他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中间可以包含,比如说企业,企无德不盛;家无德不旺;这都可以包含其中。所以,总书记说到这句话,我觉得他高度概括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其实就是树立一个民族的信仰。所以,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个信仰其实就是价值观,就是我们的道德,当我们这个民族有了共同的价值体系,进而按照这种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具体的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这个合力,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走向辉煌走向复兴。
 
主持人:
在孔子研究院调研时总书记拿起了两本书,这两本书也是您编写的。一本是《论语诠解》,一本是《孔子家语通解》。总书记说这两本书他要仔细的回去看一看,这两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也请院长为我们谈一谈。
 
杨院长:
我非常荣幸啊,总书记来到孔子研究院观看了孔子研究院的大哉孔子展,就是孔子的思想展览,同时对孔子研究院的成果进行检阅。看到我主编的两本书,一本是《论语诠解》,一本是《孔子家语通解》,总书记表示要仔细看看。总书记表示要仔细看看,其实他表达的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啊就是我们的经典,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这个里边记载了我们先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以前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而且这种沉淀以后又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走进经典、走进圣人的心里。
这两本书,一本是对于论语的诠释和解读,一本是对于孔子家语的一种解读。孔子家语和论语其实都是关于孔子和孔子弟子们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对事情的一种看法,其实里面记载的都是孔子他们的言论,这里面的言论恰恰都是我们应当尊奉的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这些东西。我曾经说,老子那本书是老子的道德经,论语和孔子家语,其实是孔子的道德经。它里边谈的是道,谈的是德,谈的是道的问题,谈的是价值问题。所以啊,这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一个人人生就不会迷茫,所以里边他谈到的是我们应当遵循的一个道德价值观。
 
主持人: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坚持像总书记所说的一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加以继承呢?
 
杨院长: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他囊容天地,包含非常广泛。但是那也就相当于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个文化概念。文化概念虽然非常宽泛,但是它有它的核心,孔子的思想体系当然也有他的核心,这种核心啊,虽然大家表述不一样,其实他的内涵啊,其实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他的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说,有人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道德。其实,孔子的思想确确实实用仁来表述,确实更恰当一些。为什么呢?孔子他希望我们这个社会大家每个人有正确的价值信仰,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和谐,这个国家才能和平,这个世界才能安宁。当我们每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的时候,我们必须去追溯它的价值观,当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时候,必须按照他的这个礼仪规范来做。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必须遵守,应当遵守这个最基本的规则。其实,这就是孔子他的政治思想的目标,也就是理论要求。那么怎么样才能按照这个规则去做,这就是人的修养问题,其实这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礼乐秩序怎么办呢?也就像我们现在我们讨论的法治重要、德治重要啊?其实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制定法律很简单很容易,但是,那又有哪一部法律能够保证法律得到执行,执法犯法怎么办,所以呢就是说,道的问题,其实就是仁爱问题,就是修身做人的问题。所以,孔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说要一个字的话,答案就是仁爱的仁。仁爱的仁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道的表现。
 
主持人:
所以总书记也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从个人、从国家、从社会层面都有谈到,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也有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记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也曾经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总书记也如此的重视这八德,也请院长为我们谈一谈总书记为什么这么重视这八德?
 
杨院长:
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个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我们几千年来形成了非常丰厚的一种德治传统,在尚书尧典里边它就明确的记载,在尧舜时期,就谈到德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个中国古代特别是在三代时期,关于德的论述非常充分。那么,经过这个几百年上千年的积淀,经过人们的去思考去研究,其实到了宋代,沉淀成这个八德。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其实这个就是德的核心,一种核心表述。现在,我们有些朋友啊就提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里边怎么没有仁啊?其实这个是一种概念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比如说仁爱的仁,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培养爱心从孝敬父母开始,其实孝中,就包含在仁里边,所以仁这个概念是很大的概念。所以说八德,其实它是我们关于中华传统道德一种非常有条理的,非常符合逻辑的一种表述。
总书记重视八德,我觉得这个恰恰说明我们总书记把这个道德的问题,谈的更加到位、更加精粹。所以,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这个八德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学校,无论是机关,无论是社会的每一个团体,大家以这个为抓手,我觉得就能抓到了根本。所以,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看起来二十四个字的表述,就十二个词;其实这十二个词,它有国家社会个人不同的层面。其实个人层面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自然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关于做人这方面第一个就是爱国,第二个是敬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这两个字啊,你仔细看看,这个爱和敬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所以说,即使西方它也是爱和敬,一个是博爱精神,一个是神圣观念。中国的儒学精神最深刻的最本质的其实就是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仁爱就是爱,敬畏就是敬。有了爱,我们才能做人,才能做好人。那么,爱从哪里来呢?爱从孝来,那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孝。那么,敬从哪里来啊?就是悌,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那么爱和敬就非常关键,当我们一个人由爱父母到爱其他人,进而爱物,进而爱整个世界,那么我们爱国落脚点其实就是爱的问题。敬业当然就是敬,所以那就是说,这个二十四个字的归纳,其实是非常严谨的。所以,首先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当我们每个人做好了,那么整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在不同的层面上就能自然的体现出来。
 
主持人:
确实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宜妄自尊大。那么,我们怎样有我们自己中国人的精神呢?怎样树立我们文化的自信呢?也请院长为我们谈一谈。
 
杨院长:
我觉得树立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实际上其实就是一个自知的问题。近代以来,我们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我们对它比较陌生,当我们不知道它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相信它。所以,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一个文化自知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去了解我们的文化,其实这是一个过程。我觉得两办的意见非常的及时。它要让传统文化的教育,进入一种国民体系。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点啊非常重要。
那么,进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是教材的问题,教材编写的问题。我们要把一些正确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概念进入到人们的心中。比如说,中华传统文化它是多元一体的。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起源的时候啊,满天繁星或者是满天星斗,但是我们这个多元发展中它有一个不平衡,也就是说,它有它的一体性。比如说,我们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文化发展比较领先的地方,那么在这个上古时期多元的文化中它的领先地位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内在的一种平衡关系,它是这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居于领先地位。那么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是多元一体,虽然我们很多的区域文化都非常的不错,但是我们的这个多元文化中它的这个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在哪里。所以那就是说从尧舜禹,汤文武,这些我们的圣王。孔子所尊崇的这些先王,他其实就处在这个文化的领先地带。那么,了解了这个文化的整体性,我们就知道孔子儒家他的地位,孔孟老庄他继承了三代以来的文化,他实际上就站在当时历史的这个制高点上,形成了他的这一种学说,并且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几千年。所以,理解了文化的这种整体性,那么我们就会思考这个孔孟老庄,特别是孔子儒家,他为什么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所以说,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各个地方都自己去比高低,各个地方都强调自己的区域文化,而忽视了文化的整体性。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它既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那么,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文化的整体性。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这样我们才形成一个文化的合力而不至于各视其事,看不见我们文化的整体性。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这个朱子文化,我们的这个三教,儒释道三教,其实在传统中国里边,在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讨论的很充分了。我们必须了解到我们,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这个核心是六经。六经的整理者是孔子。所以说,孔子儒家所确立的这些价值观念,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中不可离开的东西,那么另一方面那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要杜绝功利化、世俗化、表面化的东西。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重要。只有这样,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达到总书记所说的,人民的一种共同信仰,才能达到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而使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这种层面上,才能达到我们的一种理想状态。
 
主持人:
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主席也说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也要走进校园,总书记也提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对于两办的文件核心在于传承,那么对于年轻人如何才能学习好传统文化,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杨院长:
这个弘扬传统文化有一个主导和主场。我们曾经谈过一个观点,弘扬传统文化既要“登峰”,又要“落地”。“登峰”就是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尖端研究,要抓住它的真精神,那么这叫登峰;“落地”那就把这种真精神走进人心,润物细无声的走进人心,这是“登峰”“落地”。那么主导和主场呢,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我们国家重视了,那么下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主场上在青少年中,在中小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各地都在编写教材。那么教材如何编写,其实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们最近编了一套关于传统文化的中小学这样一个教材。我认为这个小学中学或者是初中高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啊,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适合他这一年龄阶段,适合孩子们成长的这样一种规律。比如说,我们如果在幼儿园中讲一些并不适合孩子们学习的东西,那么可能效果并不好。所以说,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边,这个教育本身对于教育的规律已经摸索的非常的清晰。比如说,小学和大学之分,大学是讲道理的,讲修己安人之学。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他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人心,甚至了解自然,让人们去明理正心。但是,在小学阶段,那么我们就要感性的这个让孩子们去理解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这种熏陶。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任务,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孩子更多的去了解有什么是什么,了解我们的名言警句,进而去熏染他,包括我们的一些教育氛围的营造,在这一点上要多多注意。那么,进入初中以后,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年龄,可能孩子以前十四五岁进入大学,所谓的大学之教培养大人,培养有境界、有格局的人。现在,我觉得这个十二三岁啊,其实就到了这个年龄,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初中阶段,我觉得就可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开始这种慢慢的融入人心,让他们慢慢的去理解为什么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了高中阶段,我觉得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的博大的体系,培养他的民族自豪感,让他知道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来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深层的原因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在高中阶段才能完成传统文化走进人心这么一种作用。我的意思就是说啊,这个小学初中高中,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然三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分,他们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这种有机的联系,它必须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适合孩子这个年龄特征的一个体系。
 
主持人:
我们看到总书记不仅将弘扬传统文化着眼于国内更放眼于世界。尤其是在今年新年期间,总书记在新年致词时也提出一句话叫做世界一家天下大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在上个月刚刚结束了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的构想,也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统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当中文化也是一条主线。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院长:
传承创新从而实现共同传承发展呢,这个“一带一路”的构想,我觉得这和孔子当年理想的天下大同是不谋而合。其实,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热爱和平最主张包容的这么一个民族,这是我们文化的底色。几千年来啊,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从来没有狭隘的去思考一私一利,它是有一个天下的观念。所以,这个儒家它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啊,它从本质上思考人如何修身处事,人如何处理好和他人和社会和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么一种关系。所以说,儒家的这个超越价值它的超越性也在这里,儒家文化它能够团结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一位英国作家也说到:“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实际上这就是孔子学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也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甚至不同的宗教和国家之间,它们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所以,我就特别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三次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边有一个石碑上的话,这个石碑上用多种语言写着一行字说:“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勿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那么世界上为什么有冲突呢?冲突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想方式,人们如何思想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思想呢?就应该在内心中筑起这么一个屏障,这个屏障是关于和平的屏障,是关于人欲望的一种屏障。其实中国的儒家,解决的恰恰是这个问题。它思考仁心和道心,思考天理和人欲这么一种关系。所以,我们礼记里面有一篇,叫《防记》,什么叫《防记》呢,就是建起你的提防,这个防是防什么呢?防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有时候不可捉摸,有时候可以人欲横流,那么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建起一道理的提防,其实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所以,我们一直到宋明时期大家还在思考天理和人欲,思考一个人如何修身处事的问题。当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能够把它传承下去了以后,然后才能把它传播出去。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今天,真的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才能够走出去。我们现在非常注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其实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首先认识自我,当我们认识了自我以后,我们才能把这个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事实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有一个非常高度的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他特别看到,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世界的这个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那个宗旨是高度一致。当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地位才能真的被认可,才能真的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院长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再次感谢院长!谢谢!(来源:大象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