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新闻动态 > 院内新闻 >
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17年第十一讲:干春松主讲《管仲之器小的“解释史”》
发布日期: 2017-09-18 浏览次数:85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宋振中
       2017年9月15日上午,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17年第十一讲(总第七十一讲)在圆桌会议室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干春松教授主讲《管仲之器小的“解释史”》。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济宁学院教授刘振佳,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孔子研究院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场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魏衍华博士主持。
       干春松教授根据《论语》之《八佾》篇和《宪问》篇中所记载对管仲的不同评价切入,从“管仲之器小”这一较小的视角,指出对管仲“不知礼”且“如其仁”的两种矛盾性评价,从而引入对管仲之器小的“解释史”这一较大学术问题的历史探讨。
       干春松教授首先梳理了孟子、荀子、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程颢、朱熹、王夫之、顾炎武、康有为、熊十力等历代儒家对“管仲之器小”这一学术问题的不同解读,指出儒家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尤其重视效果的评价原则,同时说明后世儒家的价值原则是通过这种历史的解释获得的,从而使其评价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以提供给时代的价值指导。就儒家而言,这种不断的解释的可能性是其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其次,他认为,在传统政治格局中,儒家所推崇的政治构想并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具体的制度性支持,儒家所坚持的王道理想始终只能是作为一个政治的批评性立场,而难以转变为一个建设性的方案。如宋儒坚信内圣之建立乃是开出外王的前提。但是,其困境却在于儒家之内圣之养成,如何转化为皇权统治之下的现实政治秩序,这是一个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距离和矛盾以及内圣与外王脱节的根本原因。最后,他指出了儒家“合礼”与“王道”的紧张关系,就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进行了探讨,并说明儒家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干春松教授对管仲之器小的“解释史”的系统梳理与解析,让大家受益匪浅。讲座之后,干教授还就“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侧重点等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春秋讲坛是孔子研究院2017年“学术提升年”开展的“重温‘四书’,夯实基础”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意在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学术研究,鼓励学术争鸣,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演讲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春秋讲坛”是由孔子研究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尼山圣境”等机构协办的公益性学术文化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七十一讲,来自中国内地、台湾、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学者先后登台演讲,累计观众万余人次,产生了持久、良好的社会反响。

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干春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