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动态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学动态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蔚然论语·孔子学堂首次重走夫子路”活动
发布日期: 2017-05-23 浏览次数:162 来源:福田万亩 作者:kza
    25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在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为了再次弘扬孔老夫子的精神,寻着圣贤的脚步,我们踏上了重走夫子路的征程。
故事的缘起,还要从头说起。
    5月1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蔚然论语、青年之声联合发起的“蔚然论语·孔子学堂首次重走夫子路”活动在济南正式启动。中国文化尚品汇的记者作为代表,也参与了此次重走夫子路的活动。
    此次活动将追寻孔老夫子当年周游列国的地点,择其要而行之。活动路线图确定为:济南-濮阳-新郑-信阳-淮阳-商丘-曲阜-济南。

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5月19日上午6点,这支由30多人组成的朝圣队伍,正式从济南出发,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孔子周游列国”朝圣之旅。
    此次“重走夫子路”活动发起人、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向我们诉说了活动的缘起和整个行程。他说,周游列国是孔子最为悲壮的篇章之一,在长达14的时间内,孔子带领十几名乃至几十名学生行走在十几个国家,留下了无数的传说。重走夫子路,可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有所了解,加深对《论语》的认识。此外,我们也要在旅途中凭吊圣人的足迹,了解先师的伟大。

王蔚教授在旅途中讲述论语典故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朝圣旅途的第一站:河南濮阳。在这里参观了著名的蒯聩台遗址和子路墓祠等著名景点。
    戚城,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幕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厮杀中。
    今戚城东北里许有子路墓冢。戚城遗址、子路墓祠、蒯聩台遗址三处文物古迹,同是这一事件的产物,形成一个自然景区。见于《左传》的有庄子(武公三世孙)、昭子、桓子、文子以及文子之三孚:嘉、蒯、襄。孙氏世代掌握着卫国的政治命脉,特别是自公元前629年卫迁都帝丘后,戚地的向背举足轻重,晋国多次越过黄河,采取支持叛乱的手段控制地,左右卫国政局,威胁东方诸侯,保持其霸主地位。鲁公十四年,卫定公去世,卫献公继立,孙文子与其有矛雇为避迫害,孙文子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卫国青铜礼器从帝丘迁至戚,鲁定公十四年,卫太子蒯聩谋杀卫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晋国避难,后潜入戚地,十三年后与其子出乏辄争夺君位。蒯聩首先勾结其姊控制了负责京城守卫自外甥孔悝,卫出公被迫逃往晋国,蒯聩即位称庄公。孔健的家臣、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这场政变中身亡。在今天距戚城不远处有相传蒯聩复国的临时藏身处“蒯聩台”和子路的葬所“子路墓”。
蒯聩台遗址
    相传蒯聩台为春秋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所筑。公元前494年,蒯聩由晋返戚时曾居于此,故名蒯聩台。
蒯聩则是卫灵公的儿子。据《史记》记载,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蒯聩与其徒戏阳遬(蒯聩的家臣)谋,使杀夫人。戏阳后悔,没有成功。阴谋败露后,太子蒯聩投奔到宋国。后来又到了晋国,依附于赵简子。灵公死后,卫人立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君,这就是卫出公。蒯聩想回国跟儿子夺权,为卫人所拒,又逃至宿地,据地自保。周敬王40年(公元前480年),他在孔悝等支持下被立为国君,其子姬辄出奔鲁。蒯聩即位后,即背叛晋,晋卿赵简子发兵围卫,他在兵乱中被杀。谥庄,史称卫庄公。
    说起卫,就会想起孔子。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十数载,有大半时间是住在卫国的。孔子在卫时曾晋见过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见南子)。孔老夫子的一位得意弟子——子路,就是在这次蒯聩夺权事变中牺牲的,被砍成了肉酱。卫出公18年(公元前459年),蒯聩武力挟持孔悝,要他逼卫出公让位。子路为保其主孔悝,战死在孔悝家。身后葬于戚城与蒯聩台两地之间,并封冢立碑。子路战死一节犹为感人,传说他倒在血泊之中时,发明头盔已歪,帽缨已断,便对敌方说,暂时慢着动手,正直的君子死时帽子不能不正,时装不能不整。说着,他用尽全力扶正帽子,整好帽缨,然后自在赴死。这就是闻名的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子路也因此与厥后传诵的杨家将、岳飞等忠君报国的将帅同享尊崇。至于蒯聩为什么会构筑这么一个台子,史料上没有明确地记载。大约是为了军事对峙,以便夺权,也未可知。
子路墓祠
王蔚教授带领众人祭拜“仲夫子”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以擅长政事著称,曾任卫国蒲大夫、后为卫权臣孔悝的家将,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学后人尊其为仲夫子。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孔悝而战死,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历史佳话,死后葬于戚城东,即子路墓祠。
王蔚教授讲述子路悲壮的一生
    公元前488年,孔子自楚返卫后,弟子子路为卫国权臣孔悝邑宰。当卫国发生政变时,子路正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了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子羔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你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食其禄者不避其难。”子羔离去。赶上有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跟着冲了进去,找到蒯聩,蒯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何要用孔悝哪?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蒯聩不听从劝告。令他手下的力士石乞和壶魇等人下来对付子路。子路身材高大,勇武过人,可这时已是63岁的年纪,猛虎难抵群狼,一不小心系在下巴上的缨就被砍断了,头上的冠摇摇欲坠,他倒在血泊之中,发现头盔已歪,帽缨已断,便对敌方说,且慢动手,正直的君子死时帽子不能不正,衣服不能不整。说着,他用尽全力扶正帽子,整好帽缨,之后从容赴死。这就是著名的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子路也因此与后来传颂的杨家将、岳飞等忠君报国的将帅共享尊崇。
    临近黄昏,我们到达了新郑市,在这里参观了轩辕黄帝故里和郑韩故城。

轩辕黄帝故里
    皇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的轩辕路,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皇帝故里景区史建于汉代,后毁于战火,历代都有修复。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也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它的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她在轩辕生下了皇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皇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也见识渊博,才华出众,深得部族的爱戴,被拥力为有熊部落的首皇帝结盟。轩辕黄帝非常有才华的,而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居住在新郑一带的有熊氏和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炎帝部落。于是炎帝就率有熊氏与炎帝激战三次,终于打败了炎帝。此后炎黄二帝结为联盟,和睦相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韩两国相继使用的城邑,它的城墙,两千多年,还巍然屹立在地面上。
    当年孔子过郑,与弟子走散,他独自站在郑国郭城的东门外。子贡寻找老师,有个郑人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将郑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笑笑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一生,心怀抱负,却不得志,50多岁还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西奔东投,终无所遇。“丧家狗”的故事反映了他的真实处境。
    我们的眼前就是“郭东门”,这里就是丧家狗故事的发生地点,站在这样的“历史点”上,感觉很不一样,试想着时光倒流二千五百年,我们在这里与孔夫子相遇···
    弹指一挥间,往事已千年。探寻着圣贤的足迹,走过历史的“节点”,圣贤们的身影也仿佛重新回到了眼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用他的成长经历,谱写出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壮美诗篇。(来源:福田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