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诤友与诤言:坦诚相待敢规劝
发布日期: 2017-05-11 浏览次数:199 来源: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 作者:刘厚琴
    编者按: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朋友之间的信,不仅体现在互相的信任、互相守信,而且还表现在对朋友能够坦诚相待,面对对方的过失、缺点和错误,敢于规劝,敢做诤友。

敢于规劝 敢做诤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何为诤友?许慎《说文解字》释:“诤者,止也,止其失也。”即朋友间应该敢于直言,不迁就护短。《孝经》中言:“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这就是强调“诤友”的重要。诤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敢于力陈其弊,敦促朋友及时改过。
  对于朋友的缺点,“毋面诺背违,毋阴非阳是”,更不能放弃原则,为不伤朋友面子而一味迎合,陷朋友于不义之地,也就谈不上朋友有信了。对待朋友的过错一定要诚心地指正,并适可而止。子贡问友,孔子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也就是说给朋友指正缺点,只要是出于关心爱护朋友的基点,也就尽到了自己作为朋友的责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人不可能无过,那么对于自己的“过”,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当有人指出自己的“过”时,要有“闻过则喜”的度量,虚心听取意见,乐意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荀子说:“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一个能够合理地肯定自己的人,可以视为朋友;能够合理指出自己缺点过失并加以规劝的人,就不仅是朋友,更是老师了。而那些只知道谄媚逢迎自己的人,只不过是贼害自己的人罢了,根本不配做朋友。也就是说,敢于规劝朋友,是更高层次的友谊,即我们平常所谓“风谊平生师友间”。
  自古以来,善交诤友的事例就很常见。东汉初年,有一位大儒丁鸿,在章帝召开的“白虎观”经学会议上,论述最精,人称“殿中无双”。话说,他的父亲丁綝跟随刘秀征战,因功封陵阳侯,官拜河南太守。因年幼时,父亲在外征战,丁鸿与弟弟相依为命。丁綝去世后,丁鸿作为嫡长子应袭封,但他却上书皇帝,希望让爵给弟弟,没有得到批准。在安葬父亲之后,丁鸿就挂孝服于墓庐而去。结果路上邂逅好友鲍骏。鲍骏在了解情况后,责备道:“按《春秋》大义,不能因家事废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说是智慧吗?”丁鸿闻听而知己过。于是回去接受封爵,并开门教授学徒。史称“丁鸿让爵”。
  丁鸿起初让爵于弟而不被中央政府认可,导致了他进一步的逃爵。其实他这种行为既违背了对父亲的孝,也违背了对国家的忠。正是好友鲍骏以《春秋》之义极力劝谏他,才使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过失。
  在朋友言行有过失时,及时给朋友指出错误,这不是不讲情面的失礼表现,相反是体现朋友真诚关爱的一种礼义。真正的朋友是从内心为朋友的利害、前途担忧,能够直言劝诫,当头棒喝的。
  交结诤友,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容纳诤言的气度。倘若没有“从谏如流”的气度,就会把对方的“逆耳之言”看作是找碴儿、刁难人,不但不会结成诤友,还会给他们“小鞋”穿,甚至排挤、打击他们。
  “诤友难得,畏友可敬”,此话深有道理。1964年,陈毅元帅在他的《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中写道: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
  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
  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跃然纸上,掷地有声,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古语道:忠言逆耳利于行。朋友,会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给你忠告,如果你也把对方当作朋友的话请你听听他的意见。三思而后行,即使发现自己错了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有这样的朋友,实属三生有幸,应当好好珍惜。
  虽然诤友的作用显而易见,道理我们都明白,可现实生活中,做诤友并非易事。要做诤友,尤其需要相互信任。如果朋友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那么朋友的规劝,往往会被误解。反过来说,在没有相互信任作保障的情况下,规劝往往没有实际的效果。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朋友有时执着于某种想法或做法时,他们往往当局者迷,而我们旁观者清,但遗憾的是,旁人的劝导往往收效甚微。
  诤言,小能改正一个人的谬误,大则能挽救一个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善听诤言更加重要。人常常自己认不清自己,而别人却看得清楚。对你的光明前途无人缄默,而对你脚底的偏差往往有人缄默。听惯了颂扬的人,特别是连谬误都被人颂扬,诤言实在是太急需了。
  人的思维方式受一定条件限制,解决问题不一定能思考周全,如果能听进诤言,博采众长,工作就会减少很多失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虚心听取诤言,诚心结交诤友,改正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使自己诸事顺遂,且受人敬重。(摘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信德诠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文章作者:刘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