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新闻动态 > 院内新闻 >
安乐哲儒学大家国际研讨会(第五场)
发布日期: 2017-05-11 浏览次数:93 来源:未知 作者:宋振中
        2017年5月7日上午,安乐哲儒学大家“人是‘生而既成’还是‘行之而成’国际研讨会”第五场学术活动在孔子研究院举行。清华大学的唐文明教授主持了本场学术活动。布朗大学的李瑾教授以《是否可成为完整的人:这是问题所在》,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的干春松教授以《“让”:儒家伦理中的分享与共同体建构》为题分别作学术演讲。
        李瑾教授从《哈姆雷特》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引入对“是否可成为完整的人”这一主题的讨论,认为人类生命的特质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是不可分的,这决定了人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她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分析了在自我概念上中西方存在的差异,认为西方对“我”的认知大都囿于二元论,西方认为“我”是独立、固定、线性的,而东方的“我”则是透通、可塑、互联的,更多的体现了人伦、更人情化,并简要论述了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四端”荀子的礼以及朱熹的理学思想等,指出儒家思想与西方的二元论不同,谈“成人”,就要承认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成”(即过程),“成人”离不开家庭教育、群体以及社会,包含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自我教化,需要某种程度上的自立,要有仁爱之心等等。与会学者还就中西“成人”观的差异、如何正确把握文化的“心”、“性”等概念展开讨论。
        干春松教授从“让”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让”作为一种经济原则、“让”与竞争”三个方面对“让”作为儒家伦理中的分享与共同体建构这一主题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在儒家的众多伦理原则中,有一个体现分享品行的重要原则:“让”,并从禅让、礼让两个层面对其作了分析,从家庭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让”予以阐释,指出“让”成为一种美德,也是建立良好社会风俗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让”包含着谦让、退让,其实质就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分享。“让”作为一种分享原则,也体现在国家层面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与之相关的财富分配方案上。“让”体现了人类共同体的样态,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与会学者围绕“让”的话题,就如何成为完整的人,“让”如何与当代竞争相配合,“让”会流于虚伪的现象,礼与“让”的差异以及“让”的限度等问题与干春松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